“摊薄”,打个简单形象的比喻,就像你用碾棒来碾饺子皮一样,其实这块面团就那么大,但是看上去,皮越来越大,岂不知面团越来越薄了。摊薄用在上市公司的股本扩张中也就是这个意思,只要上市公司股份增多了,对每股净资产、每股收益等都会起到摊薄的作用。因为,公司的净利润或者净资产等不会突然增加。
举个例子说明,如果一家公司去年年报实现净利润1亿元,净资产3亿元,但公司通过送转股等方式,总股本从1亿股扩大到1.5亿股,那公司的每股收益就从1元降为0.67元(1亿元/1.5亿股),每股净资产也从3元减为2元。如果公司的股价为30元,公司的市盈率和市净率都因此出现了大幅上升,市盈率从30倍升为45倍,市净率从10倍涨为15倍,公司的估值也上去了。
图1摊薄
一般来说,上市公司定向增发、公开增发、转股、送股等,公司的总股本都会扩大,必然会摊薄公司的净利润和资产等。上市公司10转10,市场为什么这么热捧呢?股本扩大,股价除权后降低,在行情好的时候会吸引机构做一把填权行情而填权行情一来,机会自然就有。原来,人们都是冲着二级市场上可能有的填权行情而买有大比例送转股题材股票的。
方法如下:
1、成本价只计算买入的成本即用户买入单只股票后,成本价为买入股票的买入金额加上交易费用(佣金和手续费)除以持股股数的数值,持股期间不考虑卖出股票有盈利;
计算公式:成本价=买入金额/持股股数
举例:
用户某日以10元买入某股票1000股,交易费用50元,则成本价为(1000*10+50)/1000=10.05如用户第二日卖出此股票的一部分,剩余部分股票的成本价不变,卖出部分股票直接计算盈利,不摊薄到剩余股票的成本价;
举例:
用户第二日以11元卖出此股票500股,交易费用25元,兑现金额为500*11-25=5475,此时盈利部分直接计入资产总额,持有股票的成本价不变仍为10.05元;如用户第二日继续买入此股票,则持有股票的成本价会根据其买入的成本情况,进行摊薄;计算公式:成本价=(第一次买入金额+第二买入金额)/持股股数。
举例:
用户第二日以10.50元买入同一股票1000股,交易费用52元,则成本价为{(500*10+25)+(1000*10.5+52)}/1500=10.385,如用户第三日以11元卖出800股,交易费用为49元,兑现金额为800*11-49=8750,盈利部分直接计入资产总额,剩余持有的700股成本仍为10.385元;
2、成本价计算持股期间卖出股票盈亏
即用户买入单只股票后,成本价为买入股票的买入金额加上交易费用(佣金和手续费)除以持股股数的数值,如持股期间卖出股票有盈利,则买入金额需要扣除这些金额;计算公式:成本价=(买入金额-盈亏金额)/持股股数。
说明:
1.公式中的盈亏金额包括卖出股票的盈利或亏损金额;
2.如盈亏金额为负值,即为亏损,公式中减负值则为加正值,因此公式中的分子比买入金额大,成本价增加;反之当卖出股票盈亏,盈亏金额为正值,则公式中的分子比买入金额小,成本价减小。
我们来做一下算术题:
股价*股数,再加上一般不超过千分之6的手续费。
第一次买入:11*1000*(1+0.006)=11066元(所用金额)
第二次买入:10*1000*(1+0.006)=10060元
第三次买入:9*1000*(1+0.006)=9054元
第四次买入:8*1000*(1+0.006)=8048元
共用了38288元持有4000股,相除得出每股成本为9.577元。
第一次卖出:12*1000*(1-0.006)=11928元(所得金额)
38288-11928=26360元,除以3000股,得出每股成本8.787元。
忽略过户费等不计,8.787应该比较准确了。还有你卖出所得的钱要减去手续费。
其实不用去算的,网上交易的话,有交割单或资金流水帐查的.或者到证券公司去打交割单出来就可以看到了。
手续费说明:
A、国家收印花税是成交额的3‰;
B、证券公司收的佣金,一般不会超出成交额的3‰;
C、上海每1000股收取1元的过户费。不足1元时收1元上海委托费5元。深圳不收过户费,不收委托费。
摊薄效应是指公司因发行新股或可转债转股导致股本扩大,每股收益因而下降的现象。
摊薄效应的投资应用
摊薄效应能否避免每股收益和股东价值的摊薄及股价除权后的下跌要看公司净利润增长率能否达到或超过股本扩张的速度。例如,股本规模扩大了30%,净利润也增长了30%,则摊薄效益就不会出现。所以,公司通常在业绩高速增长阶段发行新股来维持股价的坚挺。如果公司业绩成长性不佳,摊薄效应容易导致股价下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