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罗斯的直觉是无法学习的
正是在德国联邦银行表明它不采纳英格兰银行削减利率的建议,或者说是索罗斯从德国中央银行行长的表态中发现了这种蛛丝马迹,索罗斯才下了这样的赌注。
换句话说就是,索罗斯从中得到的乐趣更多地不是赚了多少钱,而是表明自己的直觉是灵验的,就像他小时候玩游戏一样感到刺激。
后来,这篇访谈刊登在1992年10月26日的英国《泰晤士报》上。从此,索罗斯从一个默默无闻的人一下子在英国家喻户晓。
文章报道说,索罗斯非常清楚自己从中赚了10亿美元。在“黑色星期三”到来之前,索罗斯在市场上投入的资金高达100亿美元,当然,其中绝大部分是要将来抛售出去的。所以当英国财政大臣表示英国将借贷150亿美元捍卫英镑时,索罗斯非常高兴,因为他终于可以不费气力地就寻找到了“下家”。
索罗斯说,稍显遗憾的是,事情的发展有些超过他的预料,即当时索罗斯还没来得及占领足够大的市场份额,英镑就退出了货币机制。
不过回过头来看,这10亿美元获利已经达到他这次炒作的目标。也就是说,量子基金能够获得10亿美元回报,基本符合索罗斯的预先设想;在这其中,索罗斯的个人收入约占三分之一。如果再包括量子基金在英国、法国、德国利率市场的长期投资获利,以及在意大利里拉业务上的短期投资获利,最终获利在20亿美元左右。
读者需要注意的是,索罗斯的这种直觉并不是随意可以学到的—索罗斯具有特殊的欧洲背景,一开始从事投资生涯接触到的就是套汇,并且他非常刻苦好学,熟识市场大势,尤其是在与全球各国政府领导及高层金融人士打交道过程中所得到的信息来源,是其他人望尘莫及的。而这种信息渠道,正是他长期以来向各国慷慨慈善行为的结果。正因如此,全球顶级投资家也没有几个感觉能够学得像索罗斯的。与此同时,大多数投资家对索罗斯的这套理论不是不屑一顾就是看不懂,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事实上,每个人在遇到重大决策时都会有意无意间寻找某种直觉来帮助决策。虽说这是一种迷信心理,但在促使自己对某种行为下定决心方面的作用不可小看。所要注意的是,只有当你需要做出某种决定时,才能适当利用直觉来帮助分析、判断;绝不能在还没有这种需求时,就完全依据直觉“跟着感觉走”,这种本末倒置往往是要出问题的。
有意思的是,索罗斯的成功使得几乎全球所有避险基金经理人都流行一种“只看总体金融面,不从事证券分析”的现象。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只看大盘、不看个股,因为大盘上涨时多数股票在上涨,大盘下跌时多数股票在下跌。这固然轻松多了,但却忽略了“索罗斯只有一个,不可能人人都成为索罗斯”的简单道理。
要知道,索罗斯的经历和遭遇并不是任何人可以模仿的,甚至可以说是不可能重现的。这就决定了他的许多直觉是无法学习的,更不用说直觉这东西本来就“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