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心政治的索罗斯
索罗斯认为,“当时美英两国的很多企业,其三分之一企业利润来源于金融性投资”,正是这种缺乏监管的“市场基础资本主义”潮流,导致政府放松监管,无限制地使用金融创新工具,促使金融泡沫在三十年时间里无限膨胀,最终爆发了所有人“有生之年经历的最猛烈的金融危机”。
上面提到的索罗斯促成在苏联乃至全球建立“开放社会”,是索罗斯的一大“人生目标”,这当然是从政治角度而言的了,本书后面会经常提到这个概念。那么,什么是索罗心目中的“开放社会”呢?
他在1998年出版的《开放社会》一书中认为:开放社会是指没有人能够垄断事实,人人可以拥有不同见解和利益的社会;因此,需要有某些机构出面保障人人和平生活在一起的权利。广义地说,开放社会的特征是有一个民主选举的政府,凡事依靠法律来裁决,属于多种多样和朝气蓬勃的文明社会,并且尊重少数派和少数人的意见。
索罗斯认为,凡是人类设计的制度总会存在缺陷,所以在开放社会中,科学技术的进步、社会和政治安全的改进、文化与生活质量的提高,前景无比广阔。
也正因如此,当他听到美国前总统布什2003年决定攻打伊拉克时,便强烈反对。后来他说:“当听到布什‘不站在我们这边,就是站在恐怖分子那边’的霸权逻辑时,我就想起了德国纳粹,想起自己在纳粹魔爪下颠沛流离的童年!”所以这时候他觉得,他应该在美国总统竞选时为布什下台做点什么了。他断言:“在布什统治下,美国已经成为对世界的威胁!”
由此可见,索罗斯虽然是个金融家,但他十分关心政治。
需要补充说明的是,直到后来撒切尔夫人下台后她才想起当初的事,于是向人打听索罗斯究竟是何人。当从别人嘴里得知他的有关情况后,撒切尔夫人礼貌地与索罗斯通了一次电话,以示给索罗斯留一点面子。
让索罗斯气愤的不仅仅是撒切尔夫人,苏联总书记戈尔巴乔夫也是这样对待索罗斯的。
当时索罗斯想出钱资助苏联科学家的科学研究,以便于他们能安心在国内工作,不至于因为经济贫困而外流,所以提出想见见戈尔巴乔夫。可是当时的戈尔巴乔夫整天忙于接见外国政要,索罗斯在他眼里并不成气候,根本就排不上档,这让索罗斯更加感到要赚钱、要扩大影响。
难能可贵的是,这时候的索罗斯不但没有因为戈尔巴乔夫的冷落而垂头丧气,相反却加大力度资助苏联科学家,以便促使这个他讨厌的政权尽早解体。
可以为此佐证的是,10多年后的2003年格鲁吉亚发生的“玫瑰革命”就与索罗斯拿出250万到300万美元活动经费资助有关。还有2004年乌克兰爆发的“橙色革命”、2005年吉尔吉斯斯坦发生的令人震惊的“柠檬革命”等等,都与索罗斯的资助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