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南松认为,证券投资是一项需要许多假设和想象力的活动,假设的条件应该尽量保守、客观,推理的过程则应该合情合理。他表示,结论都是一种猜测,都是一个可能,都有一个假设作前提,也许过了一段时间这个假设就不成立了,想在不确定性因素中把握这变化纷繁的市场,很难。这个时候就不能犯刻舟求剑的错误。一旦船动了,投资者的意识若跟不上形势的变化,延续原来的思考和处理问题的方法,后果会不堪设想。
他提出,要避免刻舟求剑的思路,可以参考巴菲特致股东的信里提到过的投资思考的3个角度:第一,要研究投资的前提和假设,但很多人不重视研究这个,所以他们的行为即使非常符合逻辑也会衍生出刻舟求剑的问题;第二,要研究事实的变化,事实在短期内会给出市场冷暖变化的细微信息,可让投资者及早感知到变化;第三,要进行正确的逻辑推理。
朱南松认为自己是价值投资者,但同时又不拘泥于理论,反对生搬硬套。这与避免刻舟求剑的思路一脉相承,是更基于价值而非事件的判断。他称自己的这种投资方式为“权变”。尽管他在选择投资一家公司时明确了其成长性,但还是会不停考察公司的估值。他个人认为,有些东西一直在变,那估值也会一直变化。诸如出现了一个新的竞争对手,诸如整个市场口味发生转变,总是会有波动性的。所以,一证大在选择公司的时候,比较注重公司在一定阶段的上升性怎么样,是不是在上升阶段。一般来说,上升中有加速度比较重要,如果这个速度已经下降了,就不行了。比如一家公司原来可能是10%,20%,一直增长到100%,增长到后来,增速变成50%、30%甚至20%以下。那这时候,证大就不看好了,很多人觉得好,以为公司还在以20%的速度增长,比整个市场的增长速度还好,但朱南松认为,公司增长速度变慢了就不好了,因为此时公司的整个估值也会随着增长速度的减弱而发生很大转变,证大只能严格按照估值方法来进行。
朱南松在投资的时候,还善于使用资金杠杆,当市场处于低谷的时候加大杠杆的运用,当市场狂热时则禁止使用资金杠杆。他认为投资应该在正确的时间做正确的事情。
在1996年投资的苏常柴转配股的案例也足见朱南松在投资时的耐心、远见和严密的逻辑推理。苏常柴在国内柴油机动力市场上是第一块牌子。但苏常柴本身解决不了这个转配股的问题。当时是君安证券为苏常柴承销,承销后解决了一部分,但还有1000万股没法解决。于是,证大就涉足了。实际上,在1996年年初的时候,苏常柴已经拥有了转配股,但当时证大没有钱,于是朱南松就说:“那这样吧,我们就借你的钱给利息,给12%的利息,到年底付钱。”后来,19%年市场转好,证大赚了足够的钱后,就把苏常柴转配股拿下来了,由此和苏常柴形成了战略合作关系。然而在1997年时,当证大发现苏常柴的企业成长高峰期已经过去,增长力无法再继续保持时,就没有保留在苏常柴二级市场的股份。
在投资法人股时,朱南松说,有些法人股最多能赚到几十倍。朱南松在《战略投资法人股》一书中,提出了投资方面的3点要求:第一,法人股市场和二级市场之间要有巨大的一个差价,一般在1/5以上,投资者可以要求1/6,甚至1/7,法人股价格一定要低;第二,在有一定的价格要求的条件下,法人股价格要比净资产低,这就是躲在国有大股东后面,因为大股东是按净资产来计价的,当时法人股还没全流通,大股东不会贱卖它,也就不会和投资者竞争,低价卖掉;第三,投资者要看一些行业,证大当时看的行业,基本上都比较稳健,都是可预测的行业,电力公司如长江电力等,商业如汉商集团等,土地开发园区如苏州高新等,还有上海本地企业,如东方明珠等,主要判断依据是这些公司在5-8年里能够活得下来。因为证大当时预测,法人股流通一是和牛市二是和外资进来有关联,因为只有市场好的时候才会放出来。所以,证大形成了一个观念,一定要投资活得长的企业,这个主要依据行业选择,也可以从行业周期上看,最好这个行业已经差了两三年了,因为,一般情况下股票下跌了两三年后,在二级市场就不会有特别高的价格,然后就可以在这个基础上以至少1/5的价格买入,那收益就可以有保障。
自1994年证大成立,朱南松管理的证大从最初的注册资本仅为300万元人民币,发展成为注册资本为3亿元人民币、管理和运营的资产规模约为20亿元的中国影响力十足的私募基金之一。自2006年、2007年阳光私募兴起之后,证大也先后与上国投、华宝信托、平安信托展开合作,截至2009年上半年,共推出9只私募信托产品,俨然成为上海本土老牌私募的一杆旗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