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90年代之前,中国证券市场才刚刚开始萌芽。1984年的“小飞乐”,是诞生在新中国的第一只股票。私募还处在蒙昧的状态。这个时期,一些先知先觉的人,因着各自不同的缘由,接触到证券,他们中不少人,此后成为私募的中坚力量。
随着沿海城市的开放,很多人开始涌向正在兴起的“鹏城”深圳,后来这些人都成为深圳第一批私募的雏形。其中包括清华团体—刘迅的“新同方系”,背井离乡的李驰等人。而他们中的一些人,由于早在内地证券交易所成立前几年,就已经接触香港股市,是为港股熟客。不过,另一路“民间股神”派系也悄然抬头,代表人物有林园、女私募李雅非等,但他们投机色彩偏浓,路线颇有些剑走偏锋。
那时候,已经可以从上海与深圳初期的股票发行情况看出这两个地方交易文化根本上的差别。深圳自改革开放后,受香港的金融市场发展影响较深,甚至有人断言自1978年起到1993年,深圳资本市场领跑上海15年。而此后,上海的发展速度与质量远远超过深圳,由此才正式展开圈内所谓的“土洋之争”。不过,深圳的市场化优势未减,这体现在之后阳光私募的“深圳模式”与“上海模式”的差异上。
在这个时期涌现而且至今仍生存着的私募,堪称中国证券历史上存活最久的私募代表,他们的经验与启示注定也是最经典与最传奇的。不管是从迈克•吴还是刘宏身上,都可以发现,他们的视野较为国际化,且都不太喜欢走阳光私募道路。刘宏甚至激进地表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阳光信托也是不合法的,就好像自己用1000万元作抵押,借了1亿元作高利贷,有违投资理念。他们都喜爱从国外引进先进的投资理念,我们从迈克•吴身上看到了欧奈尔的踪影,从刘宏身上找到了中性投资大师西蒙斯的痕迹。
这个时期的投资风格难以定性,只是在这个历史时期,那些开化较早的投资者,获得了世人瞩目的先机,且这个先机,在很长的一段时期看来都是一种难以取代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