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失败是战略失败中的第二个大问题。这一方面来自于机制性的障碍。另一方面来自于在“度”的把握上的失衡。前者主要体现在组织设计上的欠考虑导致重要的研发成果无法转化为重要的产品,施乐未能将在个人电脑上的突破性创新成果转化为商业成功,原因之一是这一成果的诞生地(研发中心)距离总部间隔着整个美国大陆,两地的沟通成本高效果差(特别是在20世纪70年代)。而后者体现在未能很好地平衡“先进性”与“商品特性”之间的度,要么过于先进以至于提供了客户根本不需要的诸多功能(如沃尔沃卡车),要么是技术太复杂导致成本过高或者研发周期过长(如波音777飞机的不断延期成就了空中客车)等。创新失败的类别如下表所示。
图1创新失败的类别(一)
图2创新失败的类别(二)
创新对于投资者来说可能是个爱恨交加的东西。因为它既带来巨大的回报潜力也制造了更多的不确定性。我个人认为完全回避这种不确定性是困难并且弊大于利的,特别对于那种无形资产占主要价值的公司而言更是如此。对这类公司创新行为的观察可以从三个方面着手,如下表所示。
图3对创新行为的观察
值得注意的是,当行业特性要求企业必须马不停蹄地创新(特别是纯技术层面的创新),并且这种高频率的创新又经常导致行业格局的颠覆,那么此时创新反而成了悬在企业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对这种企业要异常小心,不能轻易涉足,更不要仅仅看到迷人的前景而重仓长期持有。
在IT半导体领域这种现象就异常突出,著名的厚尔定律(每18个月电脑的性能就会翻一倍)让英特尔、AMD, SUN等公司面临着这样一种局面:一个IT公司即使当前卖掉和18个月前同样多的同一种产品,它的营业收入却会下降一半。这就是Google前CEO埃里克·施密特提出的“反摩尔定律”。对于这种公司来说,技术上的创新是没有一丝喘息的机会的,而且每一次的技术变革可能有公司永远地倒下。对投资者来说,这样的企业固然在业绩冲浪的那一刻令人艳羡,但时间拉得越长它就越不可测。因此,我认为以技术为最重大决胜因素的公司,都要格外小心。
特别是当一个技术型公司出现被隔离在主流技术路径之外、或走错了技术发展方向的趋势时,对其千万别抱幻想,千万别贪便宜。这种企业的下跌有时候是会使市值归零的。曾经风光无限、不可一世、全球雇员超过5万人、市值达到2000亿美元的SUN公司,在与微软竞争失败和互联网泡沫破灭的打击下,1个月内市值便蒸发了90%,并且最终被收购时的市值只有其峰值的3%。
相反,另一些公司虽然也是典型的高科技企业,但纯技术变迁在其中的重要性却没那么明显。比如对于一些管理软件公司,特别是一些扎根在特定细分行业领域的软件公司而言,最宝贵的竞争力是对客户业务和需求的深刻理解。是齐备的产品线和长期服务下的客户粘性。显然,这样的企业相比前者具有更佳的稳定性。别忘了,DCF三要素中的第一要素就是“经营的存续期“。这恐怕也是为什么自2000年以来,美国很多半导体、芯片公司的市值至今只有当初很小的一部分,而IBM和SAP、Adobe这种依托下服务或特定专业市场的公司却屡创新高的原因之一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