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财务风险和造假进行断定时一定不能教条化,认为“只有怎样怎样,或者只要怎样怎样”的财务指标才是、就是造假。财务风险规避的核心,一定要立足于“其生意是否可理解,是否与其经营和业务的特征相吻合,与其市场地位相匹配,与其同行业之间可相互借鉴(但也要注意归类的问题。比如A股与港股在某些会计科目的归类上不一样,这就可能导致毛利率根本不一致,需要仔细去看具体会计科目的构成),是否符合一般的会计常识和商业常识,企业的管理者是否具有道德感”。
图1企业分析能力
其实无论举出多少个案例,我们都不可能在一本书中穷尽所有的潜在危险。实际上财务操纵和造假一直也在“与时俱进”,过不了多久可能今天还有效的一些方法就会慢慢变得不再可靠。最重要的不是“见招拆招”,而是养成一种“远离危险的直觉”。这需要了解危险的根本来源,更需要在投资上保持一种“洁癖”,设定一些禁止参与的高危游戏。很多摔得很惨的大跟头,与其说是投资者完全不清楚其中的危险所致,不如说是被这个局中诱人的一面所吸引而无法抗拒、铤而走险的结果。而所有最危险的陷阱上,一定都是铺满鲜花的。否则,哪个傻瓜会自己跳进洞里呢?
诚然,由于投资者在财务数据面前处于天然的弱势,很多细节数据确实是笼罩着一层迷雾而不可能百分之百地获得解释。但别忘了那句话:一只癞蛤蟆不会只有一个脓包。一个糟糕或者有财务欺诈嫌疑的企业,一定在其他某方面也同样会显现出明显的瑕疵或者某种征兆。一个学会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学会建立在整体性的基础上理解企业的投资者,在分析财务数据的时候一定也善于利用其他的“脓包”。在此基础上,学会尊重常识而不是轻信“例外”,学会只与优秀的生意、优秀的企业家为伍,是远离任何陷阱的更重要的保障。
所以最终简单总结一下就是:基础的财务知识的理解是规避数字陷阱的前提,一个不具备起码基本功的投资者恐怕只能任人宰割。但仅仅这样是不够的,没有对生意的理解和对常识的尊重,更是难以把握到财务分析的实质。所以穿越财务迷宫的关键在于,功夫是在数据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