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经济下,任何重要的信息可能都包含一定的潜在经济价值。特别对于证券市场而言更是如此,因为市场处于随时都在动态定价状态,对于各种信息的反映往往是非常迅速的。这就给一些希望利用这种特性和信息的不对称的时间差来获取利益的人提供了机会。特别是互联网的普及,让信息发布变成动动手几秒就能传递到大最的受众面前,信息发布的成本非常低。而且对于主观制造非真实信息的处罚难度很大,这也在客观上进一步助长了这种行为。
1999年美国的纳斯达克市场,几个人以每股0.1美元买入了一家名叫NEI Webworld的破产公司的股票,共买入了5万股。然后他们利用一个周末的时间,在3家最重要的时经网站发布了500多条假信息,声称这家公司即将被收购。结果周一一开盘就是8美元,当天最高价甚至达到15美元,这几人趁机脱手套现。而很快,信息被证伪,股价再次跌回原点。这个案例听起来似乎很离奇,简单的离奇效果好得也离奇,但现实世界就是最好的导演,精彩故事总是超出我们的想象。
在2012年年末,在A股市场最吸引人眼球的事件莫过于白酒企业陷入集体的“塑化剂风波”。这场以酒鬼酒塑化剂检浏严重超标为导火索,以茅台、五粮液也深陷信任危机为高潮的事件,短短几天内就导致了几百亿市值的蒸发。下图为酒鬼酒从最高点61.45元(2012年10月19日)到27.09元(2012年12月4日)的股价走势。
图1酒鬼酒在塑化剂风波中的股价走势
在这个过程中,最扑朔迷离的就是各种检测报告之间的矛质甚至针锋相对,今天出来一个某品牌酒确认没有塑化剂的检验,明天就蹦出来一个它塑化剂超标几倍的报告,过几天又出来一个不超标但是验出有塑化剂的结论。同样的酒,同样的检测项目,很简单的事情为什么会出现这么多结论呢?这时才是资者面临的疑惑,又与《罗生门》中断案的巡查官有什么区别呢?
以上两个案例,都有力证明了信息发布者的立场和利益是如何在真相上纠缠不休制造麻烦的。这一特性提醒我们要谨慎地采纳信息,并且对于信息与发布者之间的利益关系保持一种敏感性。更重要的是,尽量确保一笔投资决策是建立在一个基本面的长期趋势上,而非碎片性信息的组合。这样就更不容易被突发事件和不明信息所干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