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认为上市公司的财务报表是没有必要怀疑的,当然,绝大多数的公司是诚实可靠的,否则,股票市场也生存不下去。但是国内外股市也不乏出现上市公司编假伪装财务报表的事例,因而不得不提醒投资者,要警惕这一陷阱。
投资者如何警惕虚假报表的陷阱?
当某一公司经营状况不善,为了掩饰只好美化账目,使投资者蒙在鼓里不知真相。台湾70年代的国泰塑胶公司就是一例。实际上当时该公司的负债比例偏高,流动比率偏低,财务结构极端恶化的现象早在财务报表中有所表现,因为与其同业的南亚、华夏公司都是当时知名度很高的企业,两个公司当时每季度的营业利润均不到10%,而国塑却在10%以上,以管理好而闻名的南亚公司居然比不上它,这难道不奇怪吗?只是投资者没有识破而已。
编假、伪装财务报表的目的主要出于两方面:一是公司经营绩效极差,或公司无潜力可挖,经营者自已获利十分有限,他就把目光投向股市。利用业绩的弹性,制造股价的弹性,然后上下其手;等到问题成堆已无法再隐瞒时,就把心一横,大量制造利多消息,达到拉抬股价抛售手中持股的目的,其后一走了之或另起炉灶。例如台湾的永康公司,账面上税前利润1.3亿元,由于有了这一利好消息,该公司的股价便上升到18.2元的高位,可不到半年,该公司却进入问题股之列。
二是有些业绩优良的公司怕利润过高惹人眼红,或引起税务机关注目等原因,想尽办法将公司盈余隐藏在账面外,以保留实力,增强公司适应变化的能力,这种手法可从有些绩优公司有时获利率居然低于业绩一般的同行业公司的情况中就可以看出端倪。如某水泥公司公布中期业绩时,报告亏损将近7000万元,小股东听到这个数字后吃惊,纷纷抛出该股票,而公司当局则打着“票面保卫战”的旗号一律照单全收。可谓仁至义尽,颇得好评。其后,经过公司内部的“一番努力”,末期突然公布转亏为盈,利润高达2亿元,结果股价直冲而上,连创新高。该公司的战术真可谓高明。
除了上述两种情况以外,还有个别别有用心的公司利用粉饰、伪装的财务报表申报上市。当批准上市且大量增资后,公司的头面人物便携款潜逃,如台湾的丸亿公司、新本公司等就是先车之鉴。
随着我国股市的不断健全,国家有关金融法规的不断完善,诸如类似编假、伪装财务报表,以假账欺诈的情况会得到有效扼制。但不可否认,国内有些上市公司的财务报表华而不实,避重就轻,甚至鱼目混珠,掩盖真相的情况时有发生。
作为投资者拿到公司的财务报告时,首先应看一看是哪一位会计师查的账,从而了解报表的可靠性。其次要注意应收款这一项。应收款的品质决定价值的高低,品质愈好,则所列金额愈有参考性,反之则应打折扣。第三要注意存货,分析时应考虑到产业性质,产品的周期性,各种存货周转夭数的变化,另外再注意公司的营运状况有否异常。第四,要注意折旧方式。第五要注意长期投资。最后要注意营业外的收人和支出,因为营业外的收入或支出的数额足以影响损益表上的盈亏。总之,不能把上市公司的财务报表当作千正万确的圣旨,也不要随便怀疑有出入,要仔细分析,明辨是非,不要跌进虚假报表的陷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