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平均PE(市盈率)是价值投资者长线投资的重要依据。市场短期的趋势和市场情绪,则不是考虑的重点,股市短期是投票机,但长期是称重机。当短期趋势和长期趋势矛盾时,要么不参与市场,要么小仓位捞小钱。
任何的高市盈率市场,超高的市盈率很难长期维持。股市每隔几年,A股PE经常是极端的高或者低,这给投资者提供了介入的机会,就看哪个更便宜,是成熟型的价值白马股,还是高成长中的黑马股。
PE的细微变化见证了中国股市的发展与创新之路。可以说,不变的永远是变化,但便宜才是投资者买入的唯一理由,而习惯于从众和惯性思维的投资者则不断受到市场的打击。他们常常会发出“是市场错了吗,还是我错了”的疑问。
过去18年,市场的重心始终围绕价值与成长的主线,从主板【垄断型国企】到中小板【竞争型私企】,再到创业板【幻科创型企业】,不同的时代对应着不同的价值与成长。凡是PE高于60倍的市场,都是超级大泡沫,维持的时间不会很久。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周期性,股市更是经济周期与人性周期的试验场。
第一阶段:泡沫破灭与国企蓝筹崛起
2000-2001年,A股平均PE大约在60倍,泡沫在2001年6月因为国有股减持破灭,2245点成为当时惨痛的记忆。
2003年,A股在1300点附近挣扎纠缠,PE基本上在15倍附近晃荡,高估值股票依然在下跌当中。
2004年,市场一度反弹到1783点,平均PE在40倍,未能持续。下半年推出中小板,市场一片不看好,平均PE在30-40倍左右,部分股票走出大牛行情,如苏宁电器。一些主板股票开始独自走牛,如茅台、万科、盐湖钾肥、振华港机等股票的动态市盈率在15-20倍左右。
2005年,主板市场平均市盈率达到15倍左右,市场见底。万科、民生等估值在8倍左右。其它大量股票估值在20倍的好股票,如万科、盐湖钾肥等,已经提前走出了两年超级牛市。
2006年1月,代表民营经济的中小板成功推出,初始平均PE为25倍。赶上中国经济发展快车道和全球加息周期,走出了连续两年的牛市。
第二阶段: 全球股灾与中小板逆袭
2007年10月,主板市场的平均PE再次超过了60倍,中小板平均PE高达90倍,泡沫破灭。万科、招行、中信等龙头在市场顶峰期的动态PE大概是40-45倍。
2008年底,主板市场的平均PE是15倍左右,中小板大约在25倍左右。后面走出大牛的大华股份、歌尔声学,动态PE最低时是20倍。
2009年创业板上市,平均PE为100倍,而同期的中小板大约在50倍左右,创业板上市后的两年内,几乎没有股票独立走出大牛行情。主板的银行、地产、有色、钢铁等有所上涨,但是幅度大幅弱于中小板。中小板股票中出现大量上涨5倍以上的股票。
2010年市场达到顶峰,中小板的PE最高平均70倍左右,主板PE在30倍左右,随后泡沫逐渐破裂。
2011年市场一路走低。到年底,创业板平均PE跌至45倍左右,迪安诊断、汤臣倍健、华谊兄弟、蓝色光标等股票平均PE在35-40倍左右。这些股票后来几乎都涨了5-10倍。
2012年市场继续调整,在年底时一波杀跌后,创业板平均PE在35倍左右,创业板指数见底。
2013年,创业板指数走出了连续一年多的牛市,东方财富、乐视网、华谊兄弟、网宿科技等新兴产业股票涨幅超过3倍。
2014年下半年,主板突然启动,平均PE从10倍上涨到后来的20倍左右,非银行PE大约从20倍涨到40倍。
第三阶段: 创业板先抑后扬 再造泡沫
2015年6月初,创业板PE达到史无前例的145倍。主板平均PE在25倍左右,除银行外的股票,平均PE达到50倍以上,发生股灾。
2016年2月份,创业板PE跌至50倍附近,主板平均PE在10倍左右,万科、格力、贵州茅台、恒瑞医药等好公司企稳回升,大盘阶段性底部出现。
2017年,创业板定增业绩下滑,PE不降反升,引发新一轮下跌走势,新股发行家数创历史新记录,平均PE都在60倍以上。以金融、地产、家电、医药等白马股为权重的上证50、沪深300的PE从12倍上升至20倍附近。主板股票中出现了很多翻番的股票,茅台、格力强者恒强,万科、招行、平安等大股票创2007年的新高。
高估值破灭是牛市终结,成批股民被消灭的主要原因。如果没有在牛市的2-3年中赚取足够的钱,同时在熊市来临时还在重仓操作,大多的结果都是在高位站岗,惨痛套牢,少数的结果就是先赢后输,最终竹篮打水一场空。
股市的趋势难以准确预测,个股的走势也是难以准确预测。有人持续做成长股满仓取得成功,那是精于选股发现了茅台这样的好公司,其长期走势远远跑赢大盘。但对多数人来说,没有那么幸运,自己买的股票很难跑赢指数,谁会是下一个茅台呢?
要在股市长期生存下去,曹操盘认为必须具备三条:一是,判断市场大的方向,尽量少犯方向错误;二是找好公司,比较价值与成长估值的高低;三是买卖时机把握,风险控制。这些都是涉及到价值投资的本质,也是如何做好马拉松与接力赛的核心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