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种常见的虚假报表
会计凭证、会计账簿作为会计核算的基础资料,一般不对外公开,而财务报表则是公开给报表使用者的。财务报表所提供的会计信息如果是虚假的,其直接结果将是误导报表使用者,使其做出错误的决策。
假报表最常见的几种形式是:
(1)虚报盈亏。
企业的财务报表必须真实、准确、全面地反映其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但一些企业出于各种目的,置国家法律法规于不顾,随意调整财务报表,虚报或瞒报经营业绩,把财务报表变成可随意控制变化的“橡皮泥”,造出为自己所用的财务报表,如有的企业对财政的报表是穷账,以骗取财政补贴等各种优惠政策;对银行的报表是富账,以显示其良好的资产状况,骗取银行贷款;对税务的报表是亏账,以偷逃各种税收;对企业主管部门的报表是盈账,以显示其经营业绩,骗取荣誉等,这些虚假财务报表,无论在宏观上还是微观上,对国家、对企业,甚至对经营者和财会人员本身都是后患无穷的。
案例
例如,某上市公司2006年一次性提取房地产存货跌价准备1.7亿元、长期减值准备I500万元,从而导致账面亏损16970万元。这家企业为什么要这样做呢?目的就是为了“寅吃卯粮”,利用会计政策变更的大好时机,进行利润调整。而事实上,也正是有了这一次“亏个够”,才使得它第2年的中期报表轻轻松松地就实现了“扭亏为盈”。
其实,这一套已经不新鲜了。
从经验上看,每当上市公司在发生资产重组、股权转让、高层领导变动,以及其他重大事件的情况下,都会“蠢蠢欲动”,首先想到采用这种方法“打压利润”,或者是“夸大亏损”。通过这样的方式,把今后的亏损有计划地擲到前面,以便在以后新的会计年度能够轻松上阵。在这之中,通常的做法有提取坏账准备、存货跌价准备、长期股权投资减值准备等等。
类似于这样的暗藏玄机,在财务报表中实在是不少见。
(2)移花接木。
有些公司眼看公司效益马上支撑不住了,就把应当入账的费用挂靠在“长期待摊费用”账户,通过推迟费用的入账时间,来达到“降低”本期费用的目的。等到以后适当的时机,再把这笔“陈年旧货”拿出来晒太阳,通过某种途径消化掉,或者干脆就把它永远打入“十八层地狱”,把它“冷冻”起来,永世不得翻身。
案例
某上市公司2003年中报的时候。把δ080万元的广告费用列入了长期待摊费用,从而使中期报告的每股收益达到了0.72元。在年末的时候,这笔费用一分为二:一部分为商标宣传费用,划归集团公司承担;另一部分为产品宣传费用,留给股份公司自己消化。即使是这样,该企业年末的每股收益也减少到了0.38元。200年末更是降低到了0.108元。2005年中期,预亏警报终于“呜”地一声拉响了。
(3)账表不符。
财务报表是根据会计账簿分析填列的,其数据直接或间接来源于会计账簿所记录的数据,因此,账表必须相符。但账表不相符的情况时有发生。
案例:
某审计人员审计某企业时发现,资产负债表中账表不一致金额达3.58亿元,主要是编制资产负债表时一些科目归类汇总不符合会计制度的规定,造成表中个别项目金额大于账中金额,个别项目金额小于账中金额;利润表中账表不一致的金额达97亿元,主要是企业在编制利润表时将代理业务收入记入“主营业务收入”项目,虚假增大了企业主营业务。某单位为了压低库存商品结存额,少反映库存积压额,直接在资产负债表中冲减库存商品300万元,记入“待处理财产损溢",造成账表不符等。
(4)表表不符。
有关财务报表之间以及各财务报表内各项目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勾稽关系,如资产负债表内各类资产合计应等于资产总计,流动负债、长期负债与所有者权益合计应等于负债与所有者权益总计,资产总计应等于负债与所有者权益总计:资产负债表中未分配利润应与利润分配表中未分配利润一致,利润分配表中净利润应与利洞表中净利润数额一致等。
(5)编制合并财务报表时弄虚作假。这类行为主要是指:
①合并报表编制范围不当,将符合编制合#报表条件的未进行合并,不符合编制合并报表条件的反而合并或不按规定正确合并。
②合并资产负債表的抵销项目不完整,尤其是内部债权债务不区分集团内部和外部的往来,使得合并抵销时不能全部抵销。
③合并利润表时内部抵销不完整,外销和内销部分没有正确区分,使得内部金额不能全部抵销,未实现内部销售利润计算错误。
案例
某企业共有投资项目20个,其中全资子公司3家,控股企业(包括实质上拥有控制权)12家,该企业编制合并财务报表时只合并了3家全资子公司,对另外12家控股企业未按会计制度规定的权益法合并其财务报表,造成该企业财务报表中资产数额只反映对这12家控股企业的原始投资额,而未反映整个企业的整体资产数额。
某企业编制合并财务报表时,将与内部某子公司的往来款1.7亿元没有进行抵销,而是简单地相加合并,造成合并财务报表中资产负债同时虚增1.7亿元,会计信息失真。
某财务公司为了掩盖信贷资产质量差的现实,在汇总所属部门决算时,将部分逾期贷款转入正常贷款科目,少报逾期贷款20多亿元。
(6)财务报表附注说明不完整。
有些企业在某一时期发生了重要事项,如前后各期采用的会计政策发生了变化,但附注对其变化原因、产生的影响等没有作出说明。例如,某企业年初使用加权平均法计算结转销售成本应为501万元,但该企业账面记录的结转销售成本为603万元,经查明,该企业为了完成年度销售利润计划,在年中将上半年使用的加权平均法计算结转销售成本,擅自改为定额结转法结转销售成本,造成期末存货增加,本期销售成本降低,从而使销售利润增加,制造完成销售利润的虚假表象,但企业在财务报表附注中对此没有作出说明。
虚假资产项目
资产项目包括流动资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其他资产。造假主要表现为多记资产或少记资产,现实中大量的是多记资产,又称虚估、虚列资产,具体有以下几种操作方式:
(1)改变资产确认的条件,将不是金业拥有或控制的,不能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流入的、不能可靠地计量的资产确认为企业的资产入账,故意提前或推迟确认时间和结账时间,将资产提前或推迟入账,虚列或漏列资产价值。
(2)修改资产计量的标准,以计划成本、预计成本代替实际成本,高估或低估资产的入账价值,不遵循稳健性、公允性原则,任意少摊资产的使用损耗价值,资产的账面价值大于或小于实际价值或者可实现净值。
(3)虛构交易事项,虚增资产,同时虚增负债或所有者权益,扩大资产总额,随意改变存货成本计价方法、固定资产折旧计提方法和无形资产及其他资产的摊销方法。
(4)不按规定计提资产减值准备,不按公允价值反映资产的账面价值,坏账准备、存货跌价准备、长期投资减值准备.固定资产减值准备、无形资产减值准备等不予提足或者不予计提,或者计提秘密准备。
(5)资产的损失不予转销而挂账。在会计期末,对存货、固定资产、货币资金及各项投资和债权不进行清理,已发现的潜亏、报废.损毁和短缺的资产价值未予转销或不全部转销,待处理财产损失挂账,有确凿证居证明应收债权和对外投资发生损失以及或有损失不予以预计,致使资产账面价值大于资产实际价值。
虚假负债项目
负债项目包括流动负债、长期负债,造假主要表现为:漏列负债或虚列负债,侧重于漏列负债,又称低估负债。在实际操作中有以下几种操作方式:
(1)改变负债确认的条件,对已经发生的应当履行的现时义务不列为负债,或者将不属于企业的债务入账,故意推迟或者提前确认负债时间或者结账日期,将负债推迟或提前入账,因而漏列、少列负债或多列负债。
(2)变更负债计量的标准,不以实际发生的应付金额入账,故意低估、少列或高估、虚列负债项目账面价值。
(3)违背负债的形成、偿还的会计核算原则。对交易事项应付款、预收款和借款不按实际发生的时间和金额入账,对已经发生而尚未支付的职工薪酬、劳动保险费、利息、大修理费、税费等未预计负债,或者虽已预计但未计入负债项目。虚假还债,凭空转销负赞或者增加负债。
(4)通过关联方交易,滥用债务重组政策,冲销负债。
虚假所有者权益项目
所有者权益项目包括实收资本(股本)、资本公积、盈余公积及留存收益,造假主要表现在虚增或者少计所有者权益。在实际操作中有如下几种操作方式:
(1)实收资本虚假。
投资者投入的注册资本未按章程规定缴足且未按规定的比例计入实收资本;现金投入资本并未存入银行;非现金投入资本不以经过评估且双方确认的价值入账:外币投入的资本不按规定汇率折合;中外合作企业已归还投资不作为实收资本的减项反映;发行股票募集资本不按面值计入实收资本;资本公积、盈余公积、未分配利润转增资本以及减少注册资本不经过批准。违规将国有股转为法人股和个人股,随意虚增注册资本或抽逃注册资本。
(2)资本公积虚假。
通过虚增应收债权、无形资产及存货等而虚增资本公积,或者通过虚假债务豁免将债务转增资本公积,通过虚假评估增值和虚增受赠资产价值扩大资本公积,虚增或虚构投入资产价值而虚增资本(股本)溢价。在采用权益法核算时,无根据地加大被投资企业的资本公积而虚增企业的资本公积,或将其他项目转入资本公积。
(3)盈余公积虚假。
法定盈余公积、任意盈余公积的提取、转入不符合制度规定或不经过审批。已经发生盈余公积的支出或减少不列账冲销。外商投资企业依照规定该提取的储备基金、发展基金等不按规定计提。用盈余公积弥补亏损不做转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