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节我们提到了四种价值投资的类型。这其中几乎包含了普通投资者能参与的所有价值投资类型。但是仍有- - 类投资类型没有包含在内:隐蔽资产型股票。本节主要讲述如何看待上市公司的持有资产,其中就包含了隐蔽资产型股票。
买一送一的生意
上一节我们探讨的四种类型,无不以盈利能力作为出发点。但在市场上,还有一类股票被许多投资者关注,这一类股票主要以上市公司的持有资产为出发点。其中有两种情况: -种是持有隐蔽资产,公司的账面价值并不能反映持有资产的实际价值;另一种是持有的资产价值虽然不隐蔽,但公司本身的股价相对持有资产大幅打折。
投资者经常可以看到类似的分析文章:某某上市公司旗下的这一块资产市值多少,那一块资产又市值多少,旗下所持的资产已经超过公司的总市值,其余业务等于白送。看上去确实很划算,像是遇到了“买一送一”的打折活动。那么,这类股票值得投资者购买吗?
隐蔽资产类型
造成隐蔽资产的原因,主要是由于许多资产在会计上按照成本计人,后期没有跟随公允价值或重置成本进行调整。这部分资产发生了增值,却没有反映在会计报表上。有时这些资产不仅没有计算增值,反而还会计提折旧,使得其账面价值与实际价格之间的偏离程度更大。
又或者,一些“隐蔽”的资产没有进入企业的资产负债表。如一些无形资产无法记人会计报表;又如些资产 (或重置成本)已经作为成本流出表外。可能成为隐蔽资产的有:
耐久性固定资产
能形成隐蔽资产的固定资产,主要是耐久性的资产,而且随时间的推移生产该资产的劳动生产率变化不大。固定资产中的隐蔽资产多集中在不动产,包括房地产(也包括工业厂房及仓库等),以及铁路、港口、水电、机场等耐久性资产。
这些固定资产,如果尚未建成,则会体现在“ 在建工程”中。而如果是开发商或建筑公司,那么正在开发中的房地产还会记人“存货”之中。而固定资产中的机械电子设备、办公用品、运输工具等,往往随着时间推移而贬值,所以无法形成隐蔽资产。
长期股权投资或合并进入报表的子公司
长期股权投资、子公司按购置或创建成本记入会计报表,后期根据权益法或成本法进行调整。但是,不论哪种会计方法,都可能造成价值偏差。特别是所持资产是优质公司时,经过长期发展,它的实际价值已经远超账面价值。如果此类持有资产是上市公司的股权,那么交易市值( 公允价值)大于账面价值的现象会更加明显。
无形资产
会计科目上的无形资产,主要指的是土地使用权和软件、专利权等。
能够记人会计报表的无形资产需要满足两个条件:
(1)该资产产生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人企业;
(2)该资产的成本能够可靠地计量。
会计科目上的土地使用权,是可能升值而变为隐蔽资产的,这与固定资产中的房地产并无二异。实际上房地产中包含房产和地产,房产是地产上的附着物,真正升值的是地产而非房产。
企业还有一些无形的资产, 是没有记人会计报表的,因为无法计量成本。最典型的就是品牌的溢价能力,平时花费在品牌上的销售费用,已经在各期被当作成本给开销掉了。除此之外,还有一-些特许经营权,也无法记人资产负债表,但它们的价值是真实存在的。
重置成本
有时企业为了获取业务,不可避免地需要开支。这些开支作为成本已经被开销掉,不包含在资产负债表中。但是如果一个新的企业要建立同样的业务规模,就必须要重新花费这些开支。例如,互联网公司为了开拓客户,花费了1个亿的营销成本,共开拓1000万个客户,则单个客户的获取成本为10元。这1个亿,原本可能在资产负债表上是货币资金,但花出去之后,作为成本已经流出资产负债表。如果另一家新开设的互联网公司要达到这种规模,也必须开销掉一大笔营销费用。类似于这种重置成本,平时并不会引起人们的关注,通常在并购案中才会显现出价值。
亏损
为什么说亏损也是一种隐蔽资产? 因为亏损可以在往后年度抵扣一部分企业所得税。这样,当企业经营好转时,一部分利润可以免交企业所得税。
存货
除了前面说的房地产之外,一些企业的存货中还可能包含贵金属、原油等大宗商品。这些商品的价格也可能随市场而波动。如果市场价格大于企业的购置成本,就会形成隐蔽资产。
存货作为生产资料,通常满足生产需要即可,存量较少。即使形成隐蔽资产,影响也不大。只有对于周转率较慢,存货在资产负债表中占比较大的企业,这种类型的隐蔽资产才值得考虑,如房地产开发商、造船厂等。
隐蔽资产的价值只要投资者掌握的信息足够多,完全有可能找出隐蔽资产的市场价值。其中最容易的应该是持有其他上市公司的股权。在报表中找到持股量,再乘以现在的股价,就能得出市场价格。又如,如果知道上市公司所持房地产的位置及面积,通过一些房地产门户网站也很容易找出周边类似房地产的市场报价。那么,在得到这些隐蔽资产的市场价值后,该怎么指导我们的投.资呢? ,
尽管隐蔽资产非常诱人,有时投资者发现隐蔽资产后,高兴得就像发现了兔子洞-~样!非常遗憾,隐蔽资产的市场价值对于普通投资者来说,指导意义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大,有时还会掉入价值陷阱。
主要原因有:
(1)隐蔽资产所能带来的收益,已经被囊括在上市公司的净利润之中。而不能产生收益的隐蔽资产,对投资来说实际属于无效资产。
例如: 一家15倍PE的上市公司,持有某经营性投资商业地产,账面价值2500万元,市场价值1亿元,每年的租金收人为250万元。
那么,成本价静态租金回报率为10%,成本价售租比(相当于市盈率)为10倍。市价静态租金回报率为2.5%,市价售租比为40倍。相对于成本价来说,10 倍的租售比低于上市公司的市盈率,这个商业地产属于相对高效资产。相对于市场价来说, 40倍的租售比远高出上市公司的市盈率,属于低效资产。这块商业地产的租金收人,已经被计算在上市公司的营业收人之中, 是PE的E中的一-部分,已经被纳入估值考虑的范围,如果重新考虑市场价,相当于重复计算。
如果持有的“隐蔽资产”是股票,道理也是一样的。 所持股票对应的利润,已经计人上市公司的报表——尽管不同的会计规则,得到的结果会有差异。投资者同样可以按上例,用上市公司所持股票的成本价PE和市价PE套人比较。回报能力较弱的低效资产或无效资产,本身市场就已经给出了高估的价格。如果再按市场价来估值,等于将资产的高估值转移到所投资的股票上。
(2)如何兑现低效资产的价值?
兑现低效资产的价值,有两条主要途径:一种是将低效资产按市价出售;另一种则是将持有低效资产的子公司整体出售——收购方会在收购时给出报价一相当 于间接出售了低效资产。
除非买下或控股这家上市公司,否则你无法主动去处置这些低效或无效资产。而管理层或大股东,大部分情况下没有很高的资产处理热情(更何况某些资产还可能已经成为贷款的抵押物)。如果出售迟迟未能实现,那么“隐蔽资产”的意义只能用盈利回报来估量。
(3)如果普通投资者无法处置这笔资产,那么就必须从盈利回报去考量公司。如果恰恰不幸遇到公司基本面在走下坡路,那么这笔隐蔽的“ 财富”也会慢慢地破消耗殆尽。这是一个很常见的价值陷阱。
(4)公司的股价并不一定和隐蔽资产的价格同步变化。两者在各自的市场接受报价。如上例中,市价1亿元的商业地产,可能一年后升值10%,但上市公司的股价却可能下跌10%。即使上市公司持有的隐蔽资产是其他上市公司的股票,也可能发生这种情况。
(5)需要知道,作为公司持有的资产,如果变卖能够取得利润,还必须缴纳25%的企业所得税。如上例中,卖出商业地产后获利7500万元,须交企业所得税1875万元,实际税后所得为8125万元。所以计算隐蔽资产的市场价值时,应当考虑税收因素。
此外,一些资产出售还需要缴纳其他的税费,如营业税、契税、印花税等。
(6)市场有时会炒作“影子股”。所谓影子股,即持有某一类资产的上市公司,这类资产可能“隐蔽”,也可能并不“ 隐蔽",但只要市场起“风”了,只要沾染一点相关的概念,也能够鸡犬升天。
如市场炒作P2P金融概念,那么凡是持有P2P公司股权的上市公司都会随之起舞。又或者某段时间券商股集体暴涨,那么持有券商股份的上市公司,也可能因为影子股的概念而随之上扬。
隐藏资产型股票可能因为影子股概念而股价上涨,但很难说清楚这算是“市场价值发现",还是“ 等风来”。但毫无疑问的是,此时命运已经交给市场,并不是投资者主动的投资。
母公司股价打折
如果上市公司持有的资产发生了增值,但已经通过公允价值进行调整,那么这种资产已经不构成隐蔽资产(很明显已经浮出水面了)。公允价值调整后的资产,其账面价值往往是按照市场交易价格,或者以评估报告为基础进行估值。前者的公允价格会受市场影响而大幅波动,后者的评估报告则可能遭遇不负责任的评估。上市的母公司持有较多按公允价值调整后的投资性地产或股票,并且上市公司的股价大幅低于账面每股净资产。这种情况在目前A股市场比较少见(不排除以后会出现),但在港股市场却十分普遍。与隐蔽资产型类似,所持资产的盈利能力已经体现在母公司的报表中;如果不能卖出所持资产,那么只能以盈利能力来估值;变卖资产时需要注意税收问题。
例如,港股某只基金(没有对外募集资产,只有自持的资产)常年按0.5 PB左右的价格交易。其持有的上市公司股票的市值,就已经约等于基金本身的市值,此外基金还有一大堆未上市的企业,这部分资产等于白送。那么问题来了,这个资产价格这么明显摆在这里,很明显价值低估,为何常年按照0.5PB的价格交易呢?这只基金虽然持有的资产价值远超自身的市值。但是假设这只基金分红很少,而且由于激励机制不同,基金管理人并不愿意卖出所持的资产,那么基金持有的这些资产价值如何,与投资者又有什么关系呢?假设基金管理人按照市值的增值幅度计提奖金,那么基金管理人会愿意多分红以减少基金规模吗?这就是管理人和持有人的矛盾。
与之类似的,许多港股地产股以低于每股净资产的价格交易,因为他们有较多的按公允价值重估的商业地产。这些商业地产按公允价值估值后,市价租售比通常在25倍至40倍之间。上市公司或许可以在房地产市场上按照这个公允价值进行套现,但这个套现对于普通的持股人来说却无法实现。如果股票市场不认可这些商业地产的市价回报率,那么股价相对于每股净资产打折就会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