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价机
股市其实就是一台报价机,就像商品一样, 各种股票被报出买者和卖者的出价。股市记录下每个时刻的成交价,连在-起就是分时图。而一天天连续的报价连 接起来,就形成了K线。如果你看过昆明的花卉拍卖交易市场,你会发现股票交易其实跟花卉交易相似一花 卉市场也是买者和卖者分别报价,如果能撮合成交,那么买者就会付钱并将卖者的花卉拖走一股市也一样,只不过交易的不是实物,而是代表公司权益的股票。
为什么一些股票在上涨,而同时另一些股票在下跌?说到底,股价的涨跌由股票的供需双方决定一这 与那些实物报价交易是一样的。某一时刻,当愿意买入的资金多于市场上抛售的股票市值时,股价就会上涨。反?之,当愿意卖出的股票市值多于市场上买入的资金时,股价就会下跌。
供与求
需求
股票的需求方,也就是股票的买入方。股票市场主要有两种需求,一种是投资需求,另一种是投机需求。
股票市场的投资需求与消费市场的消费需求很相似一如果苹果的价格上涨,那么消费者会考虑少吃苹果;如果超市打折促销,那么消费者会进场扫货一股票市场的投资需求也是如此。对于一笔既定的股票投资来说,价格越便宜,则投资的回报率越高,越值得投资。
而投机需求则完全不同。只要预期未来股价会更高,具有投机需求的买家就会进场买入,以期在未来以更高的价格出售。投机需求往往比较复杂,与股价之间并没有固定的关系。例如,在单边上涨的过程中,虽然股价在不断升高,但由于投机者认为未来的价格会更高,即使投资价值逐步降低也会继续买人。又例如,一只股票短期内下跌了很多,投机者认为跌幅太大,短期内可能会止跌反弹( 上涨),所以股价下跌时投机者也可能会买入。投机者认为股票会上涨的原因也有很多,可能来自一条利好的消息,也可能来自各种技术指标的指导,更可能米自内心情绪的波动。
供给
股票的供给变动(二级市场)也存在各种原因。有一部分供给来自替代效应,例如持股者发现了更有价值的股票,又或者房产、债券等其他投资渠道,那么持股者会卖出持有的股票;又例如,当持股者的消费需求更强烈时,也会卖出股票用以改善生活。
另一部分供给则来自投机因素。如果认为股价会下跌,他们就会卖出甚至卖空股票。此外,如果投机者认为另一只股票有可能会涨得更“快”,也会导致他们读出所持有的股票。同样,产生此类投机预期的原因也有很多种,包括利空消息、技术分析指标破位、担心股票下跌而落袋为安的心理等。
套利
除了以上原因,套利也会引起股价波动。套利主要源于两种或几种相关联的金融产品之间出现价差。套利者买人和卖出其中关联的金融产品,并通过价差的改变而获得套利收益。套利可能发生在同一个市场,如分级基金套利,也可能发生在不同的市场,如股指期货市场和股票市场。金融产品的套利与商品的套利相似。早期联通推出iPhone4手机资费套餐时,充5880元话费即可免费获得价值4880元的iPhone4裸机。因此不少人购买套餐,再将手机和含话费的SIM卡分别低价卖出,赚取其中的差价。裸机主要卖给没有使用联通网络服务但需要iPhone手机的客户;而SIM卡则折价卖给话费较多、使用联通网络服务但不需要iPhone手机的客户。联通做此项促销活动,本意是挖取竞争对手的高净值客户,但却被“套利”的买家买入并拆分。联通搭入了大量成本,却达不到争夺客户的目的,因此不得不采取措施来弥补这个漏洞一机号分离则赠送的话费作废。
上例中的套利者,正是看中了机会并行动。套利者买人的资费送机套餐,如果握在自己手里不仅不会增值,反而会慢慢贬值,因而这种行为决不是投资,而是投机。而资本市场的套利,也是看到了两种以上相互关联产品之间价差的机会,从而进行的投机行为。从目的来看,套利的预期是相关联金融产品的价差缩小,是价格变动而非资本的增值。与些“ 搏傻”类的投机行为不同,套利投机是“不见兔子不撒鹰”,价差出现才会吸引套利资金。
然而套利也并非没有风险,主要的风险有:
(1)一些套利动作,由于关联的投资标的之间的权益不完全相等,因而多方和空方不能完全对冲。
(2)一些套利动作,在操作时间上不能同步,因而产生持仓风险。
(3)套利者预期关联金融产品之间的价差会缩小,因而进行套利动作。但这种情况并不一定出现,价差有时反而进一步扩大。当供求的连通机制不起作用时,这种情况更加明显。例如,A地区的某商品价格10元/个,B地则为15元/个。如果单位运费为2元,那么套利者完全可以从A地区买人该商品,并运输至B地卖出。套利动作使得该商品在A地区的需求增加,B地区的供给增加,从而同时影响其在两地的价格,最终两者的价差会缩小至2元以内(运费,摩擦成本)。但是,如果A地区的该种商品不允许运送至B地销售,此时套利者的仓位就无法及时了结和周转一此时供求的连通机制不起作用,价格波动受套利者的影响。
难解难分
有的时候,你很难严格将“投资”和“投机”完全分开。例如,虽然投资者认为某一只股票具备投资价值,但同时又认为这只股票在未来可能会下跌,你猜怎么着?只要产生这种“可能下跌”的预期,大多数的“投资者”就会选择“先不买,先看看”。如果对这种下跌预期的把握不大,投资者还会选择“分批建仓”的办法来释缓买入的压力。
再例如,投机者买入一只股票,来自于他预期这只股票未来的股价会上涨,而上涨的原因却很可能是公司的基本面转好,宏观经济条件改善等理由,这些理由从投资上讲又是能够站住脚的。
价值与价格
每一笔股票交易,买者与卖者各有原因。在交易的背后,首先我们必须认识到,股票跟其他商品一样一价值决定价格, 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与此同时,由于股票具备投机的属性,因此股价有可能长期偏离其实际价值。同一只股票的投资价值,每个人的看法会各不相同。某只股票,市场上乐观的投资者小王觉得值10元,而悲观的小明却认为只值6元。但即便如此,股价仍有可能在未来的某一天跌至3元。这是为何?
主要原因有两点:
首先,在股价的下跌过程中,不论是投机者还是投资者,只要有“股票还将继续下跌”的心态,都有可能继续抛售股票。其次,股价下跌,会影响投资者的情绪,使得其对公司未来前景更悲观,或者采取更为保守的估值方式,这使得估值的锚不断下移。等股价跌到4元时,乐观的小王可能觉得只值5元,而悲观的小明认为可能只值3元,那么类似小明这样悲观的投资者,仍有可能继续抛售股票。
在股票的下跌过程中,市场会自发地“生产”原因来解释为何这只股票会下跌。这个现象并非在股市中才有,而是贯穿人类的整个进化史,人类无法忍受无知带来的恐慌。例如古人见到自然现象月全食,很惊慌为何月亮不见了,于是“智者”指出月亮被天狗吃掉了。股票市场也是如此如果股票下跌,就会有各种理由跑出来解释下跌的原因。这些理由可能来自媒体、经济学家、证券分析师,又或者任何一个市场参与者。同样,对于价格远低于价值的股票,市场也会自发地产生各种原因(风险),用以佐证这只股票只值甚至不值这个价格。这些原因会使市场参与者产生继续下跌的预期,进而推动股价下跌,即使这只股票的价格已经远远低于其真正的内在价值。
一样的道理,当股票的价格高于其价值时,仍旧可能继续上涨。一方面是股价一旦上涨并形成趋势,就会有各种原因来解释其为何会上涨,从而强化了股价继续上涨的预期。投机需求的买人会继续推高股价。同时,投资者的情绪也会更加乐观,并考虑使用新的估值体系,不断给予更高的估值水平。市场也会自发地产生各种原因,佐证这只股票可以值更高的价格,即使此时股票的价格已经远远超出其真正的内在价值。
最难:承认无法预测股价
除非想要投机,否则投资者应当避免沾染投机情绪。也就是说,应当避免产生“这只股票可能还会跌一阵”或“涨一阵”的预期。要做到这一点,首先投资者必须承认自己无法预测股价的涨跌。这一点是最重要的,也是最难的。投资者在坚持价值投资的同时,通常也在观察股市的涨跌,难免会对未来的走势产生潜意识的心理暗示。而且事后投资者往往会对正确的心理暗示记忆深刻。这个心理暗示正确的次数越多,就越容易将投资者引向对股价涨跌的判断,而不是对股票内在价值的判断。
除非能做到对股价的判断永远正确,否则就不要试图去判断股价的走势。对股价的判断,会对一次, 对两次,随着次数的增多,自信心也会空前膨胀,仓位和杠杆也会逐步抬高( 这是无法避免的,因为每一次欣喜自己正确的同时,都会后悔之前押注太少),最终输在最有自信的那一把投机。事实上股价是市场上所有交易者共同创造的,是一个极为复杂的群体运动。没有人能做到对股价的判断永远正确一否则这 个人很快就会成为世界首富。
追随机构的脚步
前面我们提到,市场有两类参与者:投资者、投机者。那么,像基金、保险、券商(自营资金)等被称为“机构”的参与者,又属于哪一类呢?我们时常听到市场上有“机构大举介人”“ 基金重仓”等声音。不少投资者喜欢追随机构的脚步,“机构买哪只我就买哪只”。上市公司每个季度发布的财务报表,都会披露公司的前t大股东,里面或许就会出现机构的身影。而作为机构的基金,每个季度都会发布报表,披露前十大持仓股信息。保险公司、券商如果是上市公司,他们的财务报表中也会披露详尽的持仓信息。同时,一些金融网站还提供每只股票的机构持仓比例。除此之外,在 股票每日成交的龙虎榜,也能看到机构的身影。
投资者如果打算跟随机构的脚步,总是有办法的。但是,几乎没有人通过跟随机构的办法获得了满意的收益。这是为什么?
(1)当机构发布持仓信息时,距离持仓日已经有些时日。A股市场机构的换手率很高,跟随机构会被“甩出一条大街”。
(2)机构也是市场的参与者,跟普通投资者一样,他们之中有投资者,也有投机者。翻开机构的业绩排名,高低差异巨大。而且往往今年业绩排名靠前的机构,下一年可能名落孙山。
(3)普通投资者要辨别机构的投资能力,比找到一只值得投资的股票还要难。跟随哪家机构的脚步?这是一个大难题。如果某只基金的投资收益很高,那么何必看它买什么股票呢?直接买入这只基金不是更直接吗?
(4) 机构面临业绩排名的压力,更容易追涨杀跌。几乎99.99%的人无法辨别其他人的投资能力,所以只能用“ 赚钱了还是赔钱了”“赚了 多少钱”来分辨某人或某机构的投资能力。如果机构业绩排名靠后,管理人不但奖金少,甚至还可能面临下课。如果是基金,还可能面临净赎回的压力。这些压力,使得机构不得不加入追涨杀跌的队伍之中。
(5)价值回归需要长期的等待,一年、两年够不够?五年以上都有可能!面对短期的业绩排名压力,注定机构很难坚持长期投资,
(6)机构离市场更近,更容易受到市场情绪的影响。周边的同事、其他机构的报告、各种真真假假的小道消息,都会影响机构对价值的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