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大多数交易者(包括投机者和投资者)都力图克服不确定性带来的危险,但是他们试图将所有的不确定性转为确定性,这种做法超越了人类的能力范围。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力图厘清什么是确定的,什么是不确定的,然后在考虑不确定性带来风险的同时,重点关注那些确定性(或者说相对确定)的因素。
巴菲特作为一个投资类交易者,他深通此道。他的操作基本符合“在不确定性的世界中寻找确定性因素”这一原则。巴菲特的所有行为都是与众不同的,一个特立独行者不停地让投资界,甚至整个人类社会为其惊叹。有人算过,如果再让巴菲特多活20年,整个美国的公司都会被他兼并,因为他一直以24%的复合增长率在增加其财富,似乎从来没有因为资金庞大而找不到投资对象。那些把触角伸向全世界每个家庭的美国上市公司很多都有巴菲特资金的影子,比如宝洁,比如可口可乐,比如吉列,比如耐克。可以说全世界的人都在通过某一产品与巴菲特的投资思想接触。
曾经有一对夫妇在20世纪60年代向巴菲特投资了5万美元,到他们1997年先后去世时,5万美元已经变成了7.5亿美元。这对夫妇的故事出现在了当时所有美国大报的头版头条。
这就是巴菲特的魅力。巴菲特的投资记录是著名的投资人当中最长的,更为重要的是他的投资业绩是无可匹敌的,即使彼得。林奇这样的后起之秀也难望其项背,因为所有的投资者都没有巴菲特挣得如此多的利润。
巴菲特如此伟大,作为全世界最伟大的投资者,他无愧于这个称号。巴菲特受益于格雷厄姆和菲利普.费雪两位投资思想家和实践先驱,他成熟后的投资总是寻找那些具有持续竞争优势的公司,据称他是第一个这样做的投资大师;他远离市场,而热衷于分析和观察公司,不仅查看财务报表,更为重要的是分析一些公司特征和收益前景;他买人股票时恪守了格雷厄姆的“安全空间”理论。
我们这里着重介绍他“寻找具有持续竞争优势的公司”这一条。在最近三十多年中,巴菲特始终无法离开芒格因素。那么又是什么力量使得芒格如此具有心智上的力量呢?答案是芒格的思维方式,很多巴菲特的传记作家认为芒格具有一种册格理论指导下的联系思维,他可以通过纵横交错的理论,从不同维度观察同一问题。芒格是一个点子非常多的人,在转瞬之间很多想法就会涌上心头,同时他又是一个知道从各个角度相互验证的谨慎之人。芒格通过不同的学科和理论去看同一个问题,这样可以得到更为全面和准确的看法,同时他还会假定结论存在错误,然后去完善结论。交叉验证和假定错误,这两种思维习惯让芒格在第一次与巴菲特会面时,就把巴菲特折服了。巴非特认为芒格虽然没有受过投资的系统训练,但是却是一个天生的好手。从这里来看,芒格与索罗斯特别相似,与罗杰斯也有类似的地方,这三个人都是系统思维和综合分析的行家里手,惯于通过不同角度和维度观察同一事物,用通俗的话来讲是跨学科观察者。
芒格与巴菲特一样对知识有着天生的饥渴综合征,但是芒格的学习范围远远超过了巴菲特,巴菲特集中精力于投资学问,甚至在早年局限于证券投资。而芒格则横跨多个学科,他认为只要有用的知识他都会如饥似渴地掌握。在知识掌握的宽度上巴菲特远远逊于芒格,但是两人在知识积累上确有惊人的一致,那就是运用,带来收益。芒格的阅读范围横跨金融,经济学一直到心理学、历史学等诸多人文学科,甚至自然学科。他在阅读的过程中逐渐找到相互之间的联系,然后以此建立起他的观察和思考框架,一些毫不相关的知识和理论被他整合起来以备运用,这就好像横竖交错的栅格一样。芒格通过数学、生物学、经济学、心理学等的有机结合构成了他的“栅格理论”。这个理论成为他观察周遭一切的框架,也是他据此制定决策的准绳。从这里可以看到芒格已经成了巴菲特源源不断的知识来源,可以解答巴菲特面临的诸多挑战,巴菲特负责提出问题,而芒格则负责解答问题,然后两人再去实践、验证这个答案是否正确。虽然巴菲特具有很强的独立思考的能力,但是在面临新问题时,芒格成了“地图”提供者。巴菲特毫不吝啬地说:“查理是地球上思维最敏捷的人。”
芒格认为在栅格理论中,心理学占据了首要地位。芒格认为人的思维天生存在缺陷,这一点与卡尔·波普非常相似,所以艺格与索罗斯的相似又多了一点事实。透过芒格的影响,巴菲特认识到了自己认知能力的局限,这使得他非常重视能力范围的问题,最终成为他归纳出的一条智慧法则。通过芒格的影响,巴菲特意识到市场性专利,意识到能力范围,重新找到了适合自己集中投资习惯的投资风格,这就是费雪所传授的投资风格。巴菲特通过查理。芒格完成了人生无数次飞跃和进步。
市场性专利为投资的对象带来了某种确定性,而这种确定性也是交易者能够把握的,也就是处在交易者的能力范围之内。市场性专利就是企业具备可以建立持续竞争优势的因素,比如区域内垄断,或者具有某些独有的技术或者商誉,这些东西在很长时间内都不太可能为竞争者获得,甚至根本不可能出现竞争者。拥有市场性专利的企业都拥有一个利基市场,也就是在此市场上,该企业具有某种统治力和排他性。市场性专利一词是由香港投资大师林森池先生根据franchise意译过来的,有人翻译为特许经营权,但是这与其真正意义不那么贴切,甚至容易让人产生误解。其实,市场性专利就是一种经济商誉,也就是那些股权回报率长期超过平均水平的公司所具有的一种因素,巴菲特本人也对这一东西定义不那么准确,但是根据其对股东大会所作报告和传记作家的解释,林森池先生用市场性专利一词来概括应该更加准确和易于掌握。
市场性专利分为两类,此前没有人这样细分,但是我们觉得要用好市场性专利法则选股就必须细化其类型。一家公司拥有法定之外的长期垄断性,一是拥有某些配方,比如可口可乐和中国的著名白酒贵州茅台;或者是拥有某些地域垄断性,比如地方性报纸和旅游景点。
对于市场性专利是否在某家企业身上存在,需要从两个方面进行考察,一是产业和企业运营的层面,可以根据直观感受和理论推理来判断一家公司是否拥有市场性专利;二是从企业的财务报表上判断一家公司是否具有市场性专利。第一种途径是直接去找,而第二种途径则是根据一些表征来推断。两者要结合起来才能准确推断一家公司是否具有市场性专利。比如一家零售公司,其在某地区具有垄断性,但是其各类回报率并不看好,这时候虽然从直观上看这家公司具有市场性专利,但是财务分析却并不支持这类看法,这时候很可能是这家公同并不具有某种可以保障长期超额利润的因素,也就是根本不具有市场性专利。另外,如果一家公司在最近几年财务回报率不佳,但是却具有某种受人欢迎的饮料配方专利,通过深入研究发现该公司之所以最近几年回报率不佳主要是介入其他行业所导致的,目前该公司已经在回归主业了,那么这家公司应该是具有市场性专利的。
通过市场性专利法则可以找到那些收益持久高于市场平均水平的公司,但是长期持有一家这样的公司的股票为什么可以带来如此丰厚的收益呢?秘密就在于复利原理。如果没有复利的存在,则利润的增长将是算术化的,而非指数化的。人类的预期通常是按照直线运行的,所以总是无法直观地看到指数化增长的无穷力量。
没有了复利原理,价值投资就是不中看不中用的东西,因为价值投资本来就没有短期交易那样花哨好看,如果又不能带来令人惊喜的长期获利则不光是不中看,连实际用处都没有了。巴菲特类型的价值投资通过寻找市场性专利公司,找到那些具有持久超额利润水平的公司,然后通过长期持有的复利原理获得了巨大的收益。
巴菲特的方法以复利原理法则为统辖,以市场性专利法则为核心建立起来。他的投资哲学大致是这样延伸开来的:为了积累大量财富,就必须利用复利原理,因为指数化增长快于算术化增长。复利原理的具体运用要从两个方面人手,第一是延长投资期限,增大了复利的指数部分,要做到这点一要远离市场,二要集中投资。运用复利原理的第二个方面是提高复利水平,这增大了复利的幂部分,要做到这点最为关键是要集中投资于拥有市场性专利,而且在能力范围之内的企业。其实,通过了市场性专利筛选又处在能力范围之内的企业毕竟是少数,这又反过来促进了集中投资和长期投资。
那些持续保持竞争优势,能够持续带来高水平股权回报的企业就是不确定投资世界中的确定因素,巴菲特正是找到了这一因素而取得了巨大的成果。他是一位投资型的交易者,但是他成功的经验仍旧可以用到投机型交易者身上。那么,我们如何找到不确定投机世界中的确定因素呢?至少是更为确定的因素呢?这就是任何资产价格走势的根本结构,这个结构是确定的,只要价格运动就必然以此展开,这就是不确定型股价走势中相对确定的东西,我们将在下一小节介绍这一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