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季度经济数据刚刚见点起色,4月份货币政策就有“回撤迹象”,至少给市场以这样的感受,这一点在我看来,有些操之过急了。这个操之过切,是否导致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连续两个月低于“荣枯线50”?刚刚公布的2019年6月份的制造业PMI为49.4%,与5月份持平。
经济只能在良性循环中走向高质量
从分项数据看,导致PMI低于“荣枯线”的主要原因在于5个分项指标当中有3项低于50%。其中,新订单指数为49.6%,比上月下降0.2个百分点,表明制造业产品订货量有所减少;从业人员指数为46.9%,比上月下降0.1个百分点,表明制造业企业用工景气度有所回落;原材料库存指数为48.2%,尽管比上月的47.4%回升了0.8个百分点,但依然处于临界点之下,表明制造业主要原材料库存量还在下降,但降幅有所收窄。
目前,生产和供应商配送时间两项指数仍在荣枯线之上,分别为51.3%和50.2%,但都比上月有所回落,回落幅度达到了0.4和0.7个百分点。
这一宏观指标应当引起宏观调控部门的充分注意,尤其在财政部门已经大力减税降费之后,货币政策应当加大总体逆周期调节力度。或许有人会说,5、6月份的经济情况与外部因素密切相关,这话没错,但这样的情况中央实际早有预料。比如4月19日,中央政治局关于下一阶段经济工作安排中就明确指出: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要清醒看到,经济运行仍然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外部经济环境总体趋紧,国内经济存在下行压力,这其中既有周期性因素,但更多是结构性、体制性的,必须保持定力、增强耐力,勇于攻坚克难。
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中央要求“要细化‘巩固、增强、提升、畅通’八字方针落实举措”,而八字方针的四个关键词,无一不为货币政策指明方向。如果我们确认这些要求是基于第一季度来之不易的“良好开局”,那这时的货币政策无论如何都不能“掉头”,但我们确实看到4月份公开市场操作 “一度回笼加紧”,利率有所上升。尽管央行认为这并未超出“稳健货币政策”的允许范围,也不存在紧缩货币的意图,但在短时间内,市场依然出现了过激地理解。我们需要注意的是:既然我们并未主张紧缩,那为什么要容忍市场紧缩预期无度发酵?
我们说,中国经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高质量发展,一定需要首先打好防范化解风险的“攻坚战”。但是,我们绝不能因为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而激化实体经济风险,实际上,金融和实体经济风险相辅相成。所以中央明确指出:“宏观政策要立足于推动高质量发展,更加注重质的提升,更加注重激发市场活力”。我理解,这两个“更加”应当是一切经济政策必须实现的目标,有了这个目标,才有了“积极的财政政策要加力提效,稳健的货币政策要松紧适度”的要求。
最近,我们看到中央银行开始不断强调“逆周期”调节,比如6月25日货币政策委员会召开的例会上就强调:“要继续密切关注国际国内经济金融形势的深刻变化,增强忧患意识,保持战略定力,创新和完善宏观调控,适时适度实施逆周期调节,加强宏观政策协调。”
我们说,稳健的货币政策要松紧适度,把好货币供给总闸门,不搞“大水漫灌”,保持广义货币M2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与国内生产总值名义增速相匹配。这些提法都非常正确,但执行过程中必须防止两种倾向:第一,不能把“不搞大水漫灌”刻意向紧缩方向引导,这样做对股票市场是有害的;第二,不能因为国际环境稍有积极变化就放松对内需不足的警惕,更不能因此而收紧货币,因为不确定的“黑天鹅”时刻都在威胁着我们。
正因如此,我们的货币政策必须加大逆周期调节力度,消除经济下行压力的货币因素,为健康的经济总量提供优质的金融货币环境。我们必须意识到,经济只能在健康的良性循环中走向高质量,而不可能在下行压力频频出现的恶性循环中走向高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