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光远看经济]再谈“新一线”城市及房价趋势!
一财的《城市商业魅力排行榜》又出炉了,今年15个新一线城市的名单为:成都、杭州、重庆、武汉、西安、苏州、天津、南京、长沙、郑州、东莞、青岛、沈阳、宁波、昆明。和去年相比,昆明新晋新一线,无锡则掉出了新一线城市。
在城镇化成为中国下一个周期最大红利的时代,我们欢迎更多的人加入对中国城市的研究,也欢迎各种各样的城市排名。研究中国城市,研究中国城市的魅力和潜力,研究中国城市的未来,应该成为应用经济学领域最大的显学。
但正如我去年在文章中表明的态度,对于把城市分成一二三线,虽然成为中国最流行的城市排名方式,但我对这种排名一直持反对态度。
首先,把城市分成一二三四线,没有任何科学的标准,迄今为止,没有人能说清楚,这种划分的标准和依据是什么。
比如,在中国,为什么只有北上广深四个城市是一线,而其他城市就不是。没有人说清楚杭州为什么不是,苏州为什么不是,南京为什么不是。
第二,把城市分为一二三四五线,大多是基于对城市房价的趋势判断,但很显然,这种判断越来越和事实不符。
中国有很多城市,比如厦门,既不是一线,也不是什么新一线,但房价就是高。再比如温州,究竟算几线?
中国还有一些县级市,特别是江浙一带的县级市,经济实力很强,城市发达程度很高,房价不输给地级市,一二三线的标准不适合这些城市。
甚至,中国还有一些镇,经济实力甚至高于西部的省会城市,有一些镇,非常有特色,比如乌镇,应该属于几线?
在房价的表现上也是如此,东部一些经济实力特别强的县级市,房价可能超过了西部的省会城市,而被划入三四线的东部的一些城市,房价涨幅甚至超过了一二线城市。因此,这个标准既无法反应城市的实力,也无法反应房价的涨跌规律。
但有些专家却经常据此来判断房价,动辄“三四线房价如何如何”,可是,三四线城市东西部的表现是完全不一样的,即使同样在东部,有经济实力和没经济实力,人口流入和人口流出的城市也是不一样的。很显然,这是一个极大的误导性的划分标准。
第三,按照“一二线”的标准,既无法体现中国城市的多样性,也掩盖了很多城市的特色和魅力。
中国有很多历史文化名城,比如敦煌,荆州,泉州等;也有很多园林城市,宜居程度非常高;还有什么诸如桂林、丽江等旅游名城;还有汽车城等产业名城。这几年到很多城市走动,我的最大感受是,中国很多城市非常有特色,各有各的美。
但是,一二线的划分,完全掩盖了这些城市的特色和光芒。中国有很多特别美的城市,但并不为人所知。这些美和城市的大小无关。
正因为如此,这几年我一直呼吁在中国城市的排名上,摒弃“一二线”这种不科学的划分,而是采用更多更科学更多元的标准来反应城市的魅力和竞争力。
一财已经连续四年对中国城市进行排名,设置的一些指标也很新颖。但很可惜地是,我不明白为什么在设置这些标准之后,最终的城市分类又回到了“一二线”的思维。
所谓的新一线城市,不过是对一些发展势头不错,潜力不错的大城市给了一个“名分”和安慰而已。
我不明白地是,为什么只有15个“新一线”,新一线的标准又是什么。
比如,为什么无锡今年被踢出了新一线,我们还可以问,为什么厦门、济南、合肥、福州这些城市就不是新一线。
为什么三亚,珠海这些城市就不是新一线。从这几年“新一线”的概念提出后的效果看,更多的成了大家判断房价的一个参考和依据。
很显然,这和这个榜单的初衷应该是不匹配的。
在去年的榜单上,我看到珠海和三亚,居然与遵义、上饶、驻马店这些城市排在“三线”之列。这样的分类又有什么意义。
我提议,中国的城市研究者应该提出更多的标准,从更多的视角体现城市排名的科学性,反映中国城市的特色和魅力,发现城市的美。另外,我们看到,中国未来的城市发展更注重区域协调,和城市群的建设。
今年长三角成为国家战略,更意味着,未来城市的发展除了要考虑自身的禀赋,还要看你的朋友圈的其他城市是谁,怎么借助朋友圈来发展,站在整个城市群的角度评估一个城市的未来,可能更准确。
城市的排名其实是一种城市价值的描述和未来潜力的挖掘。即使是为了分析房价,我们也很难用“二三线”来概括房价的走势。即使是媒体排出的“新一线”的15个城市,房价的走势规律也是不一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