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创板正在如火如荼开展之中,已受理企业也在面临着一轮轮的“灵魂拷问”。
有投行人士表示,在经过一轮轮问询回复后,投行与企业对科创板申报的认知和态度有了微妙变化。投行对于申报科创板逐渐回归理性,会更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再推荐上市板块,部分投行建议企业等形势进一步明朗再做选择。
投行压力倍增
“准备问询回复的工作时间紧、任务重,压力非常大。我们公司有个团队就在给企业做科创板申报,团队5、6个人在准备材料,基本都忙到凌晨3、4点才睡,持续了一个多月。”一位供职于深圳头部券商的投行人士告诉中国证券报记者,准备材料的工作相当繁杂,除了查阅资料并与公司核实相关数据回复问询外,还要做好底稿并整理归档以备查。
在这两个月中,科创板相关问询工作不断推进、深化。3月22日,上交所公布首批受理9家企业。时隔不过两个月(截至5月27日),目前在已问询的90家企业中,共有34家企业已回复二轮问询,在所有申报企业中占比近31.87%。
梳理时间线会发现,在问询环节,耗时较长的为第一轮问询,越往后速度越快。4月23日,首批3家企业回复一轮问询;5月14日,微芯生物率先回复二轮问询;5月21日,微芯生物继续领先,回复三轮问询。就目前情况来看,一轮问询回复最快是一个月左右,二轮问询回复最快是21天,三轮问询最快是7天。即拟科创板上市企业从申报被受理到回复三轮问询最快是两个月。
问询回复所需时间与各轮问询问题的数量及繁杂程度有关。据统计,首轮问询的问题平均有40多个,问询内容比较全面、深入、具体,问询回复的篇幅也比较长。其中,“核查”事项问题约占50%,“披露”事项问题约占40%,“说明”事项问题约占10%。第二轮问询更加突出重大性、更加聚焦关键问题、更加注重揭示风险,问询内容更加精简扼要,更具整合性。
申报企业与中介机构的工作量也可通过问询回复侧面呈现。以微芯生物为例,其三轮问询回复的文件内容分别为183页、130页、25页。正是在这种高强度的“灵魂拷问”下,一些投行人坦言被搞得“焦头烂额”。不过,此前上交所就直言不讳地表示,部分发行人和中介机构的回复避重就轻、答非所问,有的刻意避短、夸大其词。
科创板认知生变
“原本以为跟审核制相比,注册制IPO相对简单一些,但从目前内部交流情况来看,难度和压力有增无减。”上述投行人士称,压力主要来源于监管和客户两方面。一方面,问询的问题比较细,需要找多方权威数据支撑,而且有些问题很难量化回答,比较为难。另外,之前做A股IPO时,可以先披露招股书,部分材料可以后补,但科创板是要求材料一次性交齐。“另一方面,科创板披露的透明度高,企业和投资者都能清晰看到申报进程,会不断催促我们加快速度,腾挪时间变少了。”
投行人士明显还不太适应科创板的快节奏。实际上,科创板实行的是注册制,企业在盈利指标上相对主板有较大程度放开,所谓哪个审核更严可能多是一种主观感受。
对此,国信证券分析师张子恒指出,上市的财务门槛降低,并不意味开闸放水“群魔乱舞”。首先要符合相关行业指引,非科技创新类企业不能在科创板上市;其次流动性要求上升,退市制度更严格,宽进严出。
“科创板刚推出来的时候,只要企业符合科创板5套上市标准,我们会优先推荐申报科创板。但就现在情况看,我们可能会边做材料边观望。现在我们团队有个项目就是如此,公司也在徘徊犹豫,可能等第一批企业上市后再做决定。”上述投行人士透露。
着眼提高硬实力
事实上,随着科创板的进度不断深化,无论是企业还是投行,对于科创板的申报也在从狂热回归到理性,一些害怕严格审核的企业或许更应该考虑如何提高自身硬实力。
“我们旗下有很多企业其实是符合科创板上市条件的,在科创板政策出来后,我们就第一时间与这些企业沟通过。虽然大部分企业都希望能通过科创板在国内上市,但科创板毕竟是一个新板,因此他们都希望再等等看。”深圳一股权投资机构人士坦言。
现阶段而言,科创板对企业最大的吸引力主要来自于定价及估值优势,而且科创板允许部分未实现盈利的高新企业申报上市。但主板、中小板、创业板也有其优势,这些板块运行已比较成熟,流动性强、稳定性高,企业及中介机构对规则的预期相对明确,服务监管体系也相对完整。
“科创板刚推出时,部分企业扎堆涌向科创板,其中不乏此前申报其他板块IPO未果的。此外也不排除部分企业抱着博取制度套利的侥幸心理前去卡位的。”联讯证券分析师彭海提醒道,科创板的注册制是有条件的注册制,企业应该理性看待科创板闯关。
“短期而言,处于科创板六大重点支持行业的企业,在科创板上市会有一些估值及定价优势;但是长期来看,所有板块在基础制度方面会慢慢趋同,最后实现统一。建议拟上市企业可以等待时机成熟后再选择上市板块。”彭海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