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投资者都可以在电视、报纸等媒体上看到大量的证券分析人在费尽心思地解释当天股指的变化,然而影响指数上涨或下跌的因索却难以胜数。实际上,对广大投资者来说,这些评论通常很少是有用的。
虽然专家可以通过各种评论,来寻找合乎逻辑的影响股市的因素,但股市却有自已的逻辑。这个逻辑和其他商品的逻辑并无实质性区别,那就是股市的供求关系。即股市中的资金超过股票的供给时,供不应求,指数就会上涨;相反,当股市中股票的供给超过资金时,供过于求,指数下跌。
当然,从某种程度来讲,投资者购买股票意愿和能力的大小对股市涨跌也起着重要作用。如果投资者愿意并且有能力购买股票,通常股市就会上涨。之所以愿意购买股票,是因为投资者对金融和经济形势持有乐观的看法;之所以能够购买股票,是因为投资者口袋里有足够的资金。这就是股市,上涨的全部秘密,即使此时经济呈现不利的态势都适用。
实际上,2009年的牛市行情从经济原理上并不难解释。中国年初的4万亿投资给市场带来了大量的资金供给,而在实体经济未出现根本好转的情况下,虽然银行利率很低,但由于企业主看不到需求,因此减缓了投资;至于消费者,因为害怕失业,也尽量减少支出而增加储蓄。于是这4万亿资金中的相当一部分并没有立即用于实体投资和消费,而是流入股市以及楼市。如此大量的资金涌进股市,去争抢有限的1600多只股票(2009年上半年,新股发行处于暂停状态),自然供不应求,股指不涨才怪。
同样的原理也适用于2006-2007年的大牛市与2008年的大熊市。我们先看一下图2.1,它反映的是人民币一年期存款利率与上证指数之间的有趣关系。自2006年8月19日起,至2007年12月21日,央行先后7次加息,一年期人民币存款利率由2.25%上涨到4.14%,而同期的上证指数也从1601.15点上涨到5101.78点。
图2.12006-2008年股指与利率的对比
从中不难看出,当利率处在较低的水平时,股指上升的速度很快,而当利率在一个较高水平时,股指就开始出现滞胀或者下跌。这说明,在利率较低时,大量资金涌入股市,必然会拉高股指,从这个意义上说,2006年-2007年的这轮牛市,本质上也是资金推动的。
而随着2007年12月21日的4.14%的高利率出现,市场资金开始撤离。股指开始大幅下挫,尽管期间央行4次降息,一年期银行存款利率由4.41%降到2008年底的2,25%,但2008年的股市资金已和2007年有着本质的区别。
我们以上海股市为例,2008年全年,沪市成交金额18.38万亿,而这一成交水平仅是2007年30.97万亿的59.34%,同比减少超过4成。这说明,即使利率在不断降低,但也很难给投资者以信心,因此投资者购买股票意愿下降。而前面我们说过,当投资者购买股票的意愿下降时,即使市场中货币充足,股市也不会涨。
更何况2008年初,中国制定了“双防”的宏观经济策略,即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防止价格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通货膨胀。在这种政策背景下,流动性日趋紧张。同时2008年前9个月的IP0发行工作还在一直进行,这就出现了大量的股票供给,而资金短缺的情况。于是我们就看到了这样的一幕——伴随着银行利率的下调,股指非但未涨反而是震荡向下,从2007年12月21日的5101.78点一路下跌至2008年12月23日的1897.22点,跌幅高达62.81%。
实际上,作为宏观经济调控的工具之一,利率的确对股市中资金量的多少起着重要的作用,但如果仅仅通过利率高低来判断市场趋势是向上还是向下,就很容易出现问题。这是因为如果投资者购买股票的意愿不强,即使利率再低,股市也不会涨;反之,如果投资者购买股票的意愿很强,即使利率再高,股市依旧会胀。而决定投资者意感的关键因素,就是市场巾股票的供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