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股票供求是决定股指涨跌的关键要素,那么我们如何才能分析出某一时段市场中的真实供求状况呢?我的经验是看大盘,因为大盘是最好的信息披露人员,也是通知你进场或者离场的最好广告。
我知道,那些有名气的财经媒体总是努力为市场波动寻找理由。因为,那就是新闻。读者们不但要求知道股市中发生了什么事,而且还想知道为什么发生。但令人遗憾的是,这种为已知结果寻找论据的做法,永远只能是“事后诸葛亮”,对投资者不会有任何实质性的意义。
要寻找那些具有前瞻性的信号指示,我们只有看大盘。我在前面曾经说过,在判断大盘趋势方面,技术分析方法可以为我们提供一些可以量化的指标,而这个指标就是成交量。具体来说,就是通过观察大盘成交量与成交价之间的关系,来判断市场的趋势。如果大盘成交量的短期均量线由下向上交叉长期均量线,往往就是大盘趋势由下跌转为上升的开始;反之,如果大盘的短期均量线由上向下交叉长期均量线,往往就意味着大盘趋势已经开始由上升转为下降了。下面我们就以上证综指的月K线图(见图2.2)来说明我的观点:
图2.2上证综指的月K线分布
在这张上证综指的月K线图上,我们发现了三个重要的节点:第一个是2006年1月;第二个是2007年9月;第三个是2008年11月。而这三个节点对应的点位分别是1258点、552点和1871点,恰恰是2006年牛市的起点、2007年牛市的终点以及2009年牛市的起点。这难道仅仅是巧合吗?
我们发现在2006年1月,代表短期均量线的3月均量线与代表长期均量线的12月均量线形成上叉,这说明,最近3个月的成交均量已经超过最近12月的成交均量,也就是说有大量资金在最近3个月入市。虽然此时股指还没有表现出明显的上涨态势,但成交量的情况告诉我们:“牛市开始了”。这也应了那句股谚:“量在价先。”随后上证综指从2006年1月的1163点一路上涨至2007年10月的5954点,累计涨幅超过400%。
而在2007年9月,这一情况发生了变化,代表短期均量线的3月均量线与代表长期均量线的12月均量线形成下叉,这说明,最近3个月的成交:均量已经低于最近12月的成交均量,也就是说有大量资金在最近3个月离开股市。虽然此后大盘在10月还创造了6124点的行情高点,但已经是强弩之末,涨势也不可能长久。而随后的走势,大家都知道了,上证综指从2007年11月的5978点,一路下跌至2008年10月的1728点,累计跌幅超过70%,可谓是一轮不堪回首的熊市。
投资者可以假设一下,如果你在2006年1月进场,然后在2007年9月退出,你的回报率会是多少?如果单纯从指数的情况看,上证综指同期上涨377.39%;深证综指同期上涨了451.08%。更难能可贵的是,你还可以成功躲开2008年熊市的打击。
历史的车轮走到2008年11月,代表短期均量线的3月均量线与代表长期均量线的12月均量线再次形成上叉,而此时的市场仍然在熊市的氛围中。但成交量的情况却告诉我们,行情来了。接下来的事实是,从2008年12月-2009年12月,上证综指累计上涨了75.65%,深圳成指累计上涨了106.49%,这是不折不扣的牛市。
不过,细心的投资者可能也发现了2009年10月的这个节点,此时3月均量线下叉12月均量线,这意味着经过了一年的上涨,股市的资金量再次开始减少。如果单纯从资金量来分析,一旦后续市场资金不能得到有效补充,牛市很有可能就此终结,从这个意义上说,2010年的行情将面临严峻的考验。
既然大盘是最好的广告,对于投资者来说,问题似乎就变得简单了。那就是在指数上涨的过程中买股票,即使是最差的投资者也能赚到一些钱;而在指数下跌的过程中卖股票,因为,此时即使是挑到好股票的人也赚不到钱。
也许有投资者会说,指数判断对了也没什么用,因为要赚钱还是要买股票。而对很多投资者来说,在牛市中,“赚了指数赔了钱”却是一种常见的现象。也正因为此,“轻大盘、重个股”往往成为一些投资者的炒股策略。而在这里,我觉得十分有必要更正投资者这种危险的想法。
实际上,判断对大盘的走势,要比你费心选股重要得多。“赚了指数赔了钱”这至少说明你是在一个正确的时间进入市场的,至于没有赚钱,那只是你的选股有问题,而这一点完全可以通过学习本书后面几章介绍的选股技巧来得到解决。但如果你没有在正确的时间入场,即在熊市中进行个股的操作,也许你的股票选得很精彩,也许你也曾经赚了钱,但一轮熊市下来,你的账面十有八九还是亏损的,最后的结果很可能是“赔了指数又赔钱”。除非你认为自己是个炒股天才,可以改变这一宿命,否则,我建议你绝不要尝试这么做。
所以,对投资者而言,最重要的是看清大盘的趋势,其次才是选股。千万不要和大盘作对。这就像赛马,你也许可以在赛马中赢钱,但你不可能赢得赛马这个游戏。奉劝那些“轻指数、重个股”的投资者,赶紧忘掉这个“邪恶”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