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营企业融资难一直是个老大难问题,这两年在金融降杠杆严监管,资本价格大幅下跌的情况下,民营企业更是成了资金短缺的重灾区,按理国企整体杠杆比民企高,重灾区应该是国企,但国企因为可以有国家信用背书,最该降杠杆的却毫发无损。
信用无价,若银行越强调市场化运作,那贷款一定会给有国家无限信用背书的国有企业,哪怕这家国有企业已经是僵尸企业。
另外,银行是国有企业,给同为国有的企业贷款是没有风险的,这是市场共识。
所以,我们看到的现实结果是,对国家经济贡献率只有40%的国有企业,占据了75%的银行贷款资源。
这是现实,我国的金融资源目前是国有高度垄断,这和四十年前商品生产国有高度垄断是一样的,四十年前商品短缺(特权阶层并不短缺),商品价格定价扭曲,现在的情况是资金短缺(特权的国企并不短缺),资金价格变态(借款利率)。
目前,我们还无法打破国有金融垄断,资本市场发展又非常薄弱,但又想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难的问题,解决民间资金变态高利率的问题,怎么办?让银行市场化选择放贷?那一定选有国家背书国家兜底的国有企业,让银行员工自由选择?那一定选不会追究个人责任的国有企业。
郭主席提出的125建议,属于不得已而为之,但确实是目前可选择的解决问题的最优路径。
“郭树清:从民营企业的情况看,据不完全统计,现在银行业贷款余额中,民营企业贷款占25%,而民营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份额超过60%。民营企业从银行得到的贷款和它在经济中的比重还不相匹配、不相适应。从长远来看,银行业对民营企业的贷款支持,应该契合民营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相应比重。因此,对民营企业金融服务,我们也会设定相应的政策目标,让民营企业从金融机构获得充足的资金支持。初步考虑对民营企业的贷款要实现“一二五”的目标,即在新增的公司类贷款中,大型银行对民营企业的贷款不低于1/3,中小型银行不低于2/3,争取三年以后,银行业对民营企业的贷款占新增公司类贷款的比例不低于50%。”
看到这段话,我坚信国家层面定调民营企业很重要、必须支持民营企业发展、承认民营企业发展对我国经济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巨大贡献等,这些都是真的。
国家层面是真意识到是政策制度层面的原因让民营企业大面积出现了困难,信心受到了严重打击。也是真明白了只要让民企恢复信心,再现活力,他们的发展是可期的,远比国有企业更值得期待。
国有企业对金融资源的消耗大,效率低,一直是我国银行的风险所在(也是资本市场一直给予银行股极低市盈率的背后原因!),历史上为化解银行风险,管理层鼓励国企上市帮助国企脱困,用上市获得的融资还银行的逾期贷款,所以说股民对降低银行坏账率是做出过巨大贡献的。
这次若能通过行政的手段,改变目前金融资源匹配扭曲的问题,让更多的金融资源流向更具活力、效率的民营企业,这不仅对我国经济发展有利,更可以提高金融资源的使用效率,最终化解银行的风险。
有些人担心这是加杠杆,其实是误解,125说的都是比例,即在同一总量下,调整国企民企贷款占比,和量化宽松增加总量完全不同。
有人担心降低国企贷款占比,国企及国企融资平台会出问题,这属于技术操作层面的问题,再说,这些问题迟早是需要解决的,三年时间逐步调整应该已经考虑了国企承受力。再说,资金不可能永远流向低效的地方。
也有人担心,扩大民营企业贷款占比会大大增加坏账率,其实每年银行贷款总量是个定数,让资金从低效企业往高效企业流,个案不好说,但从总量看坏账下降的可能性概率反而高。
至于说会有一些民营企业主骗贷,这其实也是个技术层面的问题,民营企业获得贷款的整体占比提高,并不是差的企业就能获得贷款,这是两码事,银行自会有相应贷款标准。因为有额度有目标,银行才会设法给符合贷款标准的民营企业贷款,这样国企民营才有可能被平等对待。当然,防止贷款过程中的徇私舞弊是个永恒的话题,也是银行的基本工作,不能因为会出现徇私舞弊的情况就认为不能给民企增加贷款。
还有人担心这样做是不是会影响银行的利润,前面已经分析过,这样做最终是对银行有利的。这里再深层次说一说,银行利润少一点,坏账高一点,如果能阻止经济继续下行,或换来经济V型反转,那银行的利润减少坏账高都是暂时的。
如果银行利润一直高,坏账保持不高,如果换来的是经济继续下行(民营继续毫无活力,国企坏账增加),那银行的利润减少,坏账会增加就是未来必然的。
我国目前直接融资的资本市场不发达,间接融资的银行如果又不给力(下雨时不借伞还要把伞收回来),那很多因经济下滑或者粗暴降杠杆而受伤的企业真的无路可走了,经济必然陷入恶性循环。
这里不讨论国企民企谁优谁劣的问题,历史早已证明民营发展比较好的时候都是我国经济整体发展最好的时期。
当然,125建议仅是通过行政手段引导国有金融机构行为,暂时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难问题。要想一劳永逸解决民营、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其实只有一条路径,就是彻底打破金融资源国有垄断,同时大力发展资本市场,尤其是股市。
最后,做个断言:如果郭主席的125建议真的能成为现实,我国经济极可能迎来再次腾飞的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