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零点财经>热点专题>互联网概念专题> “互联网负翁”频现

“互联网负翁”频现

2019-01-30 11:08:52  来源:互联网概念专题  本篇文章有字,看完大约需要11分钟的时间

“互联网负翁”频现

时间:2019-01-30 11:08:52  来源:互联网概念专题

学会这个方法,抓10倍大牛股的概率提升10倍>>

“互联网负翁”频现

“办公室里三代人,70后存钱、80后投资、90后负债,而90后的父母在替孩子还贷。”这样的网络语,道出了以90后乃至00后为主的年轻人超前消费、负债消费的典型现象。

记者调研了解到,越来越低的借钱门槛、过度消费的刻意诱导、层出不穷的贷款陷阱等,对涉世未深的年轻人负债消费推波助澜。业内人士建议,要加大消费教育和生命教育的力度,引导年轻人在敢于消费的同时形成健康的消费观念。

A

“超前消费”观念盛行

“上一秒发奖学金,下一秒还‘蚂蚁花呗’。”某重点大学在读硕士研究生孟菲苦笑着说,她每个学期、每个月都要数着日子过,盘算奖学金、生活费与还款日的节奏,生怕出现收支失衡。

笔记本电脑、苹果手机、运动装备、化妆品、健身卡……价格动辄数千元的消费品,走进城市青年的日常生活,在大学校园也成为必备。

融360调查数据显示,53%的大学生选择贷款是由于购物需要,主要购买化妆品、衣服、电子产品等,多属于能力范围之外的超前消费。

除了上述消费品,各种聚餐、旅游也是年轻人普遍的生活方式,大学生每月千余元的生活费根本负担不起,只得借钱消费。

因为没有足够收入来源,而超额消费惯性难止,一些学生负债后每月只能还上“最低还款额”,新增负债则自动转到下月收取本金利息,由此负债额越滚越大,背上收不抵支、不断延期的长期债务。

刚参加工作五个月、今年27岁的小曲,还在用工资一点一点“填窟窿”。在北京读研期间,她在“蚂蚁花呗”上每月动辄花费三五千元,由于没有固定还款来源,每月只还款最低额度,剩余部分自动转到下月收取利息,如此反复“滚雪球”。

记者接触的多位在校大学生表示,其在各种渠道上积累至今的负债,已经超过万元,每个月最低还款大概1000元,几乎触及个人财务收支红线。

除了被层出不穷的“必备品”裹挟的在校学生,以90后为主的职场年轻人,消费观念对比上一代人也发生明显转变,存在超前消费、过度消费的现象。

一种典型现象就是,因为房价太高或者没有购房资格,一些大城市里的年轻人干脆淡化买房规划,甚至想方设法提取公积金补贴日常消费。

海尔消费金融结合近三年数据发布的《2018消费金融报告》,涵盖国内338个城市的450万用户。统计结果显示,相比70后、80后主要围绕家庭消费,更多90后“对自己更好一些”,注重生活品质提升,更多选择超前消费。

在使用过消费信用贷款的样本群体中,26-30岁用户占比最高,达到26.56%;月收入3000-5000元、年收入8万元以内的用户占比八成。值得注意的是,三线城市成为贷款消费的主流,其贷款笔数占总数的74.44%。

智联招聘《2018白领满意度指数调研报告》数据显示,2018年度存款超过3万元的白领仅占三成,两成白领不仅没有存下钱,还欠了债务。

B

三种渠道助推负债消费

有关专家学者认为,一些年轻人超前消费、透支消费,甚至陷入债务缠身、不可自主的困境,主要有两个方面原因。

一方面,在经济长足发展、全社会消费持续提升的背景下,年轻人消费同步扩张,但也容易失衡。

尤其是在互联网与市场经济下成长起来的90后、00后,摆脱了前几代人那样原生家庭经济状况普遍不宽裕的状态,手中的可支配财产多了起来,消费有了底气。但与此同时,一部分人超前消费惯性难止、尺度难以把控,并未及时形成收支平衡、量入为出的理性消费观。

另一方面,以借贷为特征的年轻人过度消费,更与当前经济社会环境中无处不在的各种刺激诱导有关。

记者调研了解到,越来越低的借钱门槛、过度消费的刻意诱导、层出不穷的贷款陷阱等三种渠道,对涉世未深的年轻人负债消费推波助澜。

银行信用卡鼓励透支,贷款利息接近上限。“鉴于您信用良好,诚邀您办理我行信用卡,申请快,权益好,优惠多,轻松取现”……在日常生活中,手机频繁接到类似内容的银行短信。

统计数据显示,房贷受限之后,个人消费贷款正成为不少商业银行的主打业务,增势迅猛。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一些银行手机APP上,“分期信贷”“分期购”“e智贷”等总是在最显眼位置,其提供的个人信贷产品的利率水平,大多接近年息18%的规定上限。

线上网贷铺天盖地,借钱、购物“一条龙”。凭借电子商务、社交平台的广泛覆盖,京东白条、花呗、蚂蚁借呗、微粒贷借钱等互联网企业推出的消费贷款,已经延伸至消费者指尖。

为了让个人借钱,这些借贷平台营销几乎无孔不入,比如通过发红包的方式引导用户绑定借贷平台,或者在“双十一”期间提高个人贷款信用额度。

在新闻网页、微信朋友圈当中,“秒级审批,3分钟到账,20万额度,无抵押贷款!”“闪电贷,免抵押,免担保,随借随还,最高30万”等网络广告也闪烁其中。

这种基于网购平台而发展起来的在线贷款方式,被称为“互联网消费金融”,其规模膨胀的速度可谓惊人。

统计数据显示,2013年我国互联网消费金融规模仅约60亿元,2017年这一数据达到4.4万亿元,相较前一年增长了9倍以上。

而另一方面,借条贷、校园贷等乱象频发、屡见报端,超前消费、借贷消费不仅裹挟年轻人个人财务状况,更是对其发展前景乃至人身安全构成威胁。

C

“负债危机”尤待关注

“我最大的愿望就是哪天早上醒来时,发现所有债务数字清零了,一切重新开始。”今年26岁、杭州某文创企业职工袁姗姗说,超前消费、透支消费就像一条“不归路”。

中国人民银行统计数据显示,信用卡逾期半年未偿信贷总额自2010年底的76.89亿元以来逐季攀升,至2018年第三季度末已经达到了880.98亿元。

这种看起来每天有吃有喝、消费水平较高,但实际上负债消费的群体正在进一步扩大,被称为“负翁”,其以在大中城市就业的年轻人为主。

在专家学者看来,年轻人过度负债消费,正在积累多方面社会问题。

一是盲目负债会影响青年人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与勤劳节俭的优秀传统格格不入,也容易让年轻人走偏。

采访过程中,多位年轻人谈到了消费与储蓄的“怪圈”。越是透支消费,越是欲望难填,借贷一旦突破个人承受力,容易激发不理智行为。

与之相反,越是专注事业与储蓄,甚至没时间消费,进而步入良性循环,工作生活充满希望。

二是年轻人早早背上债务负担,或在社会征信体系中留下不良记录,在干事创业上受到束缚,难以轻装上阵。

近几年,“校园贷”“裸条贷”等消费贷款泛滥无序,甚至催生了暴力催收这一畸形行业,酿成社会问题。

三是年轻人超前消费也直接冲击全社会养老形势。对于刚组成三口之家的年轻人来说,在独生子女政策下,其大多没有兄弟姐妹来分担赡养父母的责任,需要同时承担孩子教育和父母养老的开销。但与上一代人相比,其储蓄更少、负债更多。

蚂蚁金服和富达国际联合发布的2018《中国养老前景调查报告》显示,35岁以下的中国年轻一代,56%暂未开始为养老储蓄,44%群体中平均每人每月储蓄只有1339元,部分年轻人处于“零储蓄、高负债”状态。

安徽师范大学心理咨询研究所所长方双虎等专家认为,全社会要引导青年人形成健康的消费观和金融观,学校要加大消费教育和生命教育的力度,帮助年轻人在敢于消费的同时及时形成健康的消费观念。

阅读了该文章的用户还阅读了

热门关键词

相关阅读

为您推荐

移动平均线
股票知识
MACD
老丁说股
热点题材
KDJ指标
读懂上市公司
成交量
股票技术指标
股票大盘
分时图
股市名家
概念股
缠中说禅
强势股
波段操作
股票盘口
短线炒股
股票趋势
涨停板
股票投资
长线炒股
股票问答
股票术语
财务分析
炒股软件
上证早知道
经济学术语
期货
股票黑马
股票震荡市场
理财
炒股知识
散户炒股
外汇
炒股战术
港股
基金
黄金




































































































































































































































































































































































































































































































































































































































相关栏目推荐

栏目导航

友情链接

网站首页
股票问答
股票术语
网站地图

copyright 2016-2025 零点财经保留所有权 免责声明:网站部分内容转载至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 友链,商务链接,投稿,广告请联系qq:253161086

零点财经保留所有权

免责声明:网站部分内容转载至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