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方机构在黄金市场上的买卖活动,使其一方面表现为黄金的供应方,另一方面又成为黄金的需求方。
在20世纪50年代,各国官方机构主要是以黄金需求方的身份出现在黄金市场上。但是,由于当时美元与黄金保持固定比价,而以美元作为支付手段比黄金便利,因此,与以往的情况相比,这一时期各国官方的黄金需求量显著下降。在60年代和70年代,各国官方机构成为黄金市场的供应方,因为主要西方国家都采取了抛售黄金以稳定货币的政策。80年代以来, 黄金的货币功能呈日渐退化的趋勢,结果,各国官方机构便很少参与黄金市场的买卖活动。
一般,中央银行在市场上吸纳了一定数量的黄金后,都会对外发表吸纳的原因和数量。通常的目的有两个:一是投资,因为管理层觉得黄金的价格比较合理,值得买进,就会在市场上吸纳。另外的一个原因就是把黄金当作银行储备。
除了央行以外,一些官方机构比如国际货币基金会,也会在需要的时候吸纳一些黄金。 但是,有的时候一些国家为了套取外汇,就不得不把黄金沽出套现。这样,央行和官方机构就不是在市场上获得黄金了。例如在两伊战争期间,两国为了购买军火,就不得不沽空黄金以换成外汇。在这一段时期,两国纷纷向市场上抛售黄金,造成了当时黄金金价的低潮。同样道理,央行大量的沽空黄金,也会造成黄金的大幅度下跌。
黄金既然是一种商品,就必然可以用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对其价值进行衡量。在1982年6月间, 伦敦金的价位都是低于每盎司300美元。10年后,到了1992年,黄金的价格又再一次地在底部徘徊,达到了328美元一盎司的水平。仿佛在某一个价位上,黄金的价格就会得到一定的支撑。这时,许多的投资者就会大量地买入黄金,从而黄金的价格就又会上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