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早在“港股直通车”推出之前,内地资金已经是暗流涌动,小部分投资者已经通过各种渠道先期进入港股。
内地资金较大规模投资港股始于2001年,其时A股进入一轮熊市,而深圳一些私募基金因为距离较近,视野清晰,得以先期进入港股。不过,2006年之前,内地资金在港股市场仅占市场成交份额的1%.左右,操作上只是跟着外资大行跑。
内地的港股投资渐成气候是从2006年开始的。某香港证券经纪公司资深经纪人透露,内地资金炒港股的方式主要有三种: 一种是海外有亲戚朋友,委托亲戚朋友把钱汇入其在香港的股票账户。通常这类客户的资金比较小,一般在几十万元到上百万元港币之间。另一种是通过地下钱庄转运到香港,或通过在海外设立公司以投资为名将资金汇出,再转入香港股市,这类客户资金规模比较大,从几百万元到上千万元港币不等。最后一种是自已出境时随身私自带出,这种风险也很大。因为我国政府有规定,每次出境随身携带不得超过相当于2000美元的外币,超出部分一经查出, 将被罚没。
据估计,目前投资港股的内地居民人数有上百万人之多,以毗邻香港的深圳为例,其现金投放量占全国的一半。有的深圳人是以蚂蚁搬家的精神把大批资金带到香港去的一把钱往包里一装,就假扮香港同胞混过罗湖口岸。虽然不一定成功,不过侥幸心理仍然支配了大多数人。
2007年8月20日,国家外汇管理局批准我国境内个人直接对外证券投资业务试点,居民个人可在试点地区通过相关渠道,以自有外汇或人民币购汇直接参与对外证券投资。此消息一出,四面八方的钱开始火烧火燎地涌入香港市场。
无利不起早,人们买港股主要是看中一点:便宜。同家公司两地上市的A股和H股,后者股价甚至只有前者的一-半。在股市上摸爬滚打过几年的人都知道,有了机会进场要趁早。此类投资有珠玉在前,最先是杨百万买国债,后来是2001年的B股和2006年的基金,都是早进去的人发了财。港股也不会例外,所以要赶紧开户、赶紧买,等着别人来拾轿。
在股市上时间就是金钱。除了众多“来无影”且难以统计的国内外热钱,仅仅观察从正规途径进入的基金QDII产品,就不难发现进人资金的数量之巨。自2007年9月开始,南方、华夏、嘉实和上投摩根等四家基金公司发行的QDII产品,所有产品发行均在一日内完成40亿美元的上限,其认购比例从50%下降到25%,老百姓对QDII产品需求的热情空前高涨,当时申购的主要目的,就是投资香港市场,分得一杯羹,逐利是资本的天性,在利益的驱使下,人民币通过各种渠道“哗哗”地流向香港。看得见的有QDII的几百亿美金,看不见的更多。嗅到港股“香甜味道”的投资者,开始迅速进行资金大挪移。
从2007年5月起,已经暗地炒了4年港股的内地股民小陆发现,一直给他提供港币的“黄牛”不时出现手头港币“断货”的情况,这在以往是没有过的。据他所知,该人士一般“运作”上千万元的资金是没有什么问题的。
而由于人们短期内集中大量提取现金,造成深圳现金投放量激增。人民银行深圳市中心支行在2007年11月上旬发布的一个通知,将深圳各商业银行的客户每日提取现金额限定在3万元以内。此后,深圳市场上保险箱销售量激增,一些商人通过亲友的账户按上限狂取现金后,存于自家新保险箱里,以备进货付款之用。
11月20日,在高层批评和舆论的压力下,深圳人行被迫宣布限额提现措施取消。而深圳人行出台这种显然会遭到反对的措施,其原因就在于民间资金涌往香港已呈现白热化程度。2007 年前9个月,深圳的现金净投放量占全国总投放量的近一半,净投放规模一路攀升,每年达到六七百亿元之巨。而高额现金净投放又助推地下金融的滋长、大规模的洗钱和间接炒港股活动,通过地下钱庄将人民币源源不断地流向香港和境外。
除了国内的散户,在巨大的赢利预期面前,国外机构的钱也蜂拥而至。港股直通车要开通的消息传出后,韩国、日本、美国、印度等各国金融机构都迅速反应,几乎世界上所有热点国家都紧急推出了投资于香港市场的新基金。
人人都看到了香港市场这块肥肉,人人都已经或者准备把钱投向港股,广州还有旅行社推出了“股市考察游”,受到了内地股民的欢迎。期间港元兑美元汇率一度升至1美元兑7.75港元,贴近2005年5月设定的港元兑美元准许交易区间上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