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速开放的A股 为何变得越来越疲软?
A股市场加快开放,本身属于一把双刃剑。但是,从引进资金入市的角度思考,在持续加快开放的A股市场环境下,理应会给A股市场带来或多或少的新增流动性支持,对于股市长期依存的存量资金博弈环境构成一定程度上的利多影响。
需要注意的是,自2018年6月1日起,按照2.5%的纳入比例将A股正式纳入至MSCI新兴指数之中。至于今年9月1日起,A股纳入因子将会从2.5%提升至5%。言下之意,A股市场引进新增流动性资金有望持续增多,而这也是A股多次闯关MSCI的最终成果。
但是,与A股市场开放进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自6月份以后,A股市场却呈现出加速下行的表现,并从3100点附近持续下行至2653点,而在短短两个多月的时间内,A股市场累计下跌达到400多点,跌幅近15%。
一边是市场不断开放、不断加快引进外资的步伐;另一边则是北上资金净流入意愿持续增强,而这两者本应给A股市场构成比较积极的影响。但,恰恰相反,加速开放的A股市场,反而变得越来越疲软,这到底又是什么原因呢?
实际上,在A股市场持续调整之前,与海外成熟市场相比,A股市场本身估值并不具备太大的优势,且估值中位数水平略显偏高。对于灵敏性较强的外资资金而言,虽然A股市场开放步伐持续加大,但整体吸引力仍不够明显,而在市场不断开放的过程中,更多外资资金或国内大资金大机构还是处于场外观望的态度,或存在少量探索试探的迹象,却不敢大举入场抄底。
与此同时,对于正式纳入至MSCI后的A股市场,外资资金进入A股市场本身需要有一个不断摸索的过程。究其原因,一方面在于A股市场交易制度以及政策环境与海外成熟市场有着明显的区别;另一方面则在于A股的市场化程度并不充分,且上市公司任性停牌、长期停牌等问题依旧长期存在,而这或多或少还是导致不少外资对A股市场的投资态度趋于谨慎,更愿意等待A股市场制度完善的过程。
此外,则考虑到此前国内股票市场轰轰烈烈的IPO提速过程,从IPO堰塞湖加速泄洪,到独角兽企业的加快推进,再到CDR新规落地等,市场扩容压力一下子增加。然而,在以存量资金作为主导的股票市场,本来市场中的资金量就非常有限,而当市场扩容压力快速提升,却进一步加快分流股票市场的存量流动性,而近期股市日成交量再创近年来的新低水平,也是股市持续扩容下的必然结果,而分配到每一家上市公司身上,则是极度稀缺的成交量水平。
A股市场,本来属于一个以资金作为推动主导的市场,而成也资金,败也资金,也是A股市场的真实写照。然而,在国内民间资金庞大,投资渠道狭窄的背景环境下,A股市场并非缺乏资金,而是缺乏投资的信心。至于外资资金,即使身处A股市场不断开放的大环境,但在整个市场缺乏赚钱效应,且本身缺乏足够投资吸引力的背景下,实际上也不敢轻易大举入场,更有甚者还是通过不断买卖获取差价利润,而真正意义上的中长期布局者,可能仍然略显谨慎性。
股票市场日均成交量能持续低迷,A股市场变得越来越疲软,实际上还是缺乏了赚钱效应以及足够的投资吸引力。或许,对于不少资金而言,还是被A股市场频繁变化的政策环境、持续扩容的市场压力以及源源不断的减持潮而变得更加谨慎。
从实际情况下,对于最近一段时期的A股市场,一方面体现在股市存量资金持续分流的影响,而资本外逃压力也是持续存在;另一方面则体现在股市缺乏赚钱效应、市场缺乏活力与投资安全感,无论是外资还是其余资金,场内频繁波段交易者不少,但场外观望的资金却更多,即使时下A股估值优势在不断突出,但似乎不少资金仍在等待A股市场更具明确性的方向性拐点确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