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世纪90年代上海证券交易所成立至今,新中国股市已有20多年的历史。在这20多年中,中国股市从无到有,从规模很小到跃居全球前列,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但在巨大的成就背后,中国股市的重大制度缺陷也未能被掩盖。比如,市场化基因先天不足、机构投资者结构不合理、上市公司过度包装等。
构建防范中国股市暴涨暴跌的体制和机制研究的背景是什么?
考察中国股市20多年的历史,我们发现,频繁地、大幅度地暴涨暴跌是中国股市自成立以来最重要的特征,同时这也是中国股市重大制度缺陷所造成的主要后果之一。中国股市的重大制度缺陷主要源于两个方面:一是脱胎于计划经济体制,致使其带有明显的计划经济烙印;二是历史非常短暂,致使其带有明显的初级市场特点。
针对股市的重大制度缺陷,中国政府改革和完善股市的脚步从来就没有停止过,并且许多改革和举措也取得了明显的效果。但值得注意的是,至今为止的所有改革和举措,并没有改变中国股市频繁地、大幅度地暴涨暴跌这一自中国股市成立以来最重要的特征。比如,股权分置改革的成功实施,在完善中国股市的运行机制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为中国股市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客观和必要的体制基础。然而,伴随着改革的推进及基本完成,股市的暴涨暴跌也随之而来。2005年6月至2007年10月,在28个月时间里,上证综合指数从998点上涨到了6124点,上涨幅度高达514%;2007年10月至2008年11月,在一年多时间里,上证综合指数又从6124点下跌至1664点,下跌幅度高达73%;2008年11月至2009年8月,在9个月时间里,上证综合指数又从1664点上涨至3478点,上涨幅度高达109%。
股市的暴涨暴跌一方面会扭曲市场的价格发现机制,影响交易的公正和公平;另一方面,也会影响市场资源优化配置功能的正常发挥,导致市场效率的损失。在当前,如何防范股市暴涨暴跌已成为中国资本市场最具挑战和极为重要的理论与实践课题,也是金融管理当局亟需解决的一个难题。在此背景下,本书以“股市暴涨暴跌”为研究对象,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