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票证券投资要诀:上市公司的行为风险分析
上市公司是股票市场的基础,上市公司经营状况,一直是监管部门和投资者重点关注的问题。但是上市公司不但有经营性风险,还有行为性风险,上市公司的有些行为严重损害投资者的利益。分析上市公司的行为风险,可以使投资者对其有清晰的认识。
(一)上市公司财务报表虚假陈述的风险
上市公司编制带有虚假成分的财务报表,在世界范围内都是顽症。从部分虚假、时真时假,到完全彻底的虚假财务报表,各种情况都发生过。根据上市公司控制人的有关需要编制财务报表等现象,从股票市场设立之日起,一直伴随着上市公司的行为。
上市公司财务报表的真实性,是治理上市公司最关键的问题,也是最难解决的问题。目前,我们把上市公司财务报表的真实性,建立在上市公司控制人的诚信基础上,但现实情况是,在利益相关面前他们的诚信“一钱不值”。上市公司财务报表的真实性,应建立在法律和制度的基础之上,编造虚假的财务报表,有关人士就要受到法律的制裁,在经济上就要给有关投资受损人士“无情”的赔偿,单靠公开谴责根本就解决不了问题,因为犯罪成本太低,获取利益太大。财务报表的虚假陈述,必定会使一部分人侵害另外一部分人的利益。没有私人利益,也就没有必要编制虚假陈述的财务报表。通过虚假陈述的财务报表,必定会使某个人,或某部分人获取不合理甚至非法的经济利益。进行虚假报表陈述的上市公司管理者,从中能获取巨大的利益,而进行真实财务报表编制的上市公司管理者,得不到相应的利益和鼓励。长此以往,上市公司中讲诚实有能力的管理者或者随波逐流,或者被排挤出高管队伍。如此一来,经济活动中“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必定会在股票市场中展现。财务报表的虚假陈述问题不解决,必定会产生“劣质高管驱逐诚实高管”的现象,将严重破坏或最终失去上市公司的高管人员的质量保证体系。
由于会计事务所和上市公司的控制人,是“伙计”和“掌柜”的关系,伙计若不按照掌柜的意图做财务报表,伙计就会被除名,失去工作,丢掉饭碗。需要会计事务所审计财务报表的是出资人,而掌握会计事务所工作命运的是上市公司的控制人。出资人需要真实的财务报表,控制人需要经过粉饰或包装后的财务报表,二者之间的矛盾至今没能解决。但出资人敌不过控制人对会计事务所的影响,财务报表的虚假成分难以避免。银广夏、蓝田股份等上市公司,彻头彻尾的虚假财务报表,会计事务所应能审计出来而没审计出来,说明会计事务所与上市公司控制人联手造假的可能性存在。因为利益关联问题,会计事务所“经济警察”的地位让人质疑。只要上市公司控制人肯出大钱,“伙计”会帮助做好一切。由于上市公司控制人和会计事务所形成“掌柜”和“伙计”的关系,上市公司的财务报表就都难免具有不可信的成分。
我们不能指望所有的上市公司控制人有完全彻底的诚信,做诚信的财务报表。谁也不知道他们的诚信度如何,诚信是否已经变质。几乎所有的投资者都有被所谓诚信的财务报表伤害过,笔者也不止一次吃过这种财务报表的亏。从“红光”到“科大创新”,从包装上市到模拟三年股份制财务报表,虚假陈述的财务报表就没有从根基上得到整治。投资者遭受巨量黄金白银的损失,而造假者仅失去"诚信”二字,却得到了巨量的黄金白银。巨大的利益反差,投资者还敢相信有“诚信”的财务报表?只有割断上市公司控制人和会计事务所之间“掌柜”和“伙计”的关系,只有让上市公司对财务报表的真实性负有法律责任,才会有真实可信的财务报表,才有价值投资的基础。面对不知是真是假、是真多还是假多的财务报表,何来价值投资。
真实的上市公司财务报表,是对上市公司管理层具体工作的准确反映。使财务报表不能做假,那些真才实干的管理者,才能真正地显现出来,上市公司的本质才能反映出来。只有在这种情况下,股票市场的资源优化配置功能和价值发现功能才能得到发挥,通过虚假陈述的财务报表掠夺股票市场资本资源的现象才能被遏止。
道理虽然简单明了,但要做到使每一份上市公司的财务报表都具有真实可靠性是非常难的事情。有百年以上历史的海外股票市场,他们也有虚假报表的问题,他们也没有办法彻底解决这个问题,只能严罚严惩。
(二)控股股东侵害其他股东的利益或某些股东侵害其他股东的利益的行为风险
不知道这类情况,按国际惯例怎样解决。目前我国股票市场中,控股股东挪用、侵占上市公司的资金和资产,让上市公司为自己或他人进行过度的担保;与上市公司通过关联交易,进行对控股股东非常有利的资产交易;把控股股东的包袱产业作为优质资产卖给上市公司,既替控股股东减轻了负担,又能回收一大笔钱。此类不公平的交易,使上市公司成为“提款机”,流通股股东成了“冤大头”。这些上市公司上市的目的非常明确,就是要募集资金为控股股东服务。
在我国股票市场中,由于种种原因,几年内搞垮上市公司的现象屡见不鲜。投资股东遭受巨大资金损失,有相当一部分是由控股股东侵害上市公司的利益所造成的。侵害了上市公司的利益,必然侵害其他股东的利益。由于历史的原因,国有企业改制成上市公司,控股股东大多具有国有性质,因思想和观念方面的原因,目前解决此类问题,难度也很大。
(三)上市公司有黑洞利益的行为风险
上市公司存在的黑洞利益,在目前水平的财务报表中根本就反映不出来。例如,上市公司“啤酒花”董事长艾克拉木·艾沙由夫的逃匿事件,他绝不会裸逃,在他出逃之前有多少资金被转移被贪污,至今还是个谜。手中不握有巨量的资金,怎么能玩出“失踪秀”来。出逃仅是问题的表面,问题的实质是黑洞利益。上市公司“啤酒花”的违规巨额担保贷款,因董事长的失踪而被揭露出来。为什么具有“经济警察”身份的会计事务所,在长达几年的审计中没能发现问题?在有些上市公司中,存在着不会在财务报表中出现的黑洞利益,黑洞利益的受益者有能力不让这些问题在财务报表中反映出来。
上市公司“问题管理者”现象,必然与黑洞利益有关。防范和查处黑洞利益难度很大,每年都会有此类案件发生。贪污、转移上市公司的资产,低买高卖掏空上市公司,或者把低值物品高价卖给上市公司等等,都属于黑洞利益。上市公司因上市而募集的资金,成为黑洞.利益受益者的资金大蛋糕。
治理上市公司的黑洞利益,应该是国家政府部门]的职责。如果能遏止黑洞利益,我国的股份制改革才能算是取得基本成果。不能遏止黑洞利益,股份制改革就会;变成为黑洞利益受益者服务的变味改革。
(四)上市公司投资回报率极低的行为风险
上市公司的投资回报率高低,可与银行贷款情况进行比较。银行贷款年利率为6%左右,到期还本付息。上市公司的募集资金,不用还本,属于无息贷款。从理论讲,不用还本的贷款年利率一定要高,才可能贷到款。但在现实中,上市公司的红利少得可怜,在我国十几年的股票历史中,没有一家上市公司能使投资者收回投资。有的上市公司通过配股、增发新股、可转债的发行,一次又一次地向流通股股东索取资金,使股市二级市场的投资者成为,上市公司的“提款机”,投资回报率是负值。最具经典的案例是有的上市公司,上市三年,亏损二年,圈走5亿多元资金,三年内仅给投资者每股回报1分钱。最可恨的是,投资者遭受巨额损失之后,却找不到具体负有责任的人,也不能索赔,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
上市公司正常的募集资金行为,之所以被投资者认为是圈钱行为,其实质是募集的资金基本没有投资回报和收回投资的可能。现实也确实如此。
根据2014年第一季度报表,沪、深两市中每股收益在2分钱以下,包括2分钱在内的上市公司共有890家,占有季度报表2513家上市公司的35.4%。即有1/3的上市公司在2014年第一季度中其业绩在2分钱以下或亏损,而这些上市公司都在上市之时或之后圈到了大量的资金。钱到手后业绩大幅度下滑,是我国股票市场中的一道风景。这个数据说明设立股票市场后,上市公司募集到大量资金,半数以上的上市公司,即使按发行价和配股价计算,投资者在有生之年依靠吃红利是收不回投资本金的。上市公司募集资金后其投资收益之差,难以想象。股票市场的价值发现功能已变质变味,变成上市公司圈钱的功能。
(五)上市公司原始股股东抛盘行为带来的风险
上市公司股票全流通后,原始股股东的抛盘会给股市投资者带来最大的风险。因为原始股的成本极低,而且数量巨大,原始股与现股价却有几倍到几十倍的差价,天生就具有巨大的杀伤力。上市能抛原始股套现,是上市公司积极上市的动力之一。还没有出现上市公司原始股都不抛的现象。何时抛原始股、拋多少原始股,具有不确定性。如果原始股全抛,股价会怎样?看看香港股市有多少“仙股”,就知道原始股的抛盘行为会给股价带来多大的风险了。特别是那些出了问题的上市公司,知根知底的原始股股东,跑路更快,套股市投资者更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