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开说到李嘉诚的人生经历其中很多的投资细节也不是写的特别的清楚,这次来看看李嘉诚的投资智慧,来丰富和补充,这是按照李嘉诚的投资方法,把它的投资分门别类李嘉诚的投资,首先就是资产配置能力,投资就像打仗一样,每经过一段时间,就要重新考量自己的兵力部署,以及整体布阵。
哪些资产进攻哪些资产防守,哪些资产全攻全守,这个时间是该进攻还是该防守,又或者攻守平衡。这是投资的顶层智慧,所以我们看到在专业的投资机构里面,往往做大类资产配置的经济学家们才是最值钱的。真正在战场上决胜千里的,就是这些人。他们解决了跟谁打,怎么打的战略问题,而剩下的才是战术层面的决策,比如该买哪些股票,该买什么债券。
2013年李嘉诚就做出了他的战略决策,他决定大量抛售内地和香港的投资项目,卖出广州西都荟广场,上海东方汇经中心,百佳超市,香港电灯,连北京的盈科和南京新街口国际金融中心,到了今年上个月,就连自己的大本营香港中环中心也作价402亿港元出售。国内频繁套现的同时,他在欧洲却大肆收购,买入欧洲的大量公用设施企业,以及英国的房产。
李嘉诚就像一个围棋高手,他的每一步并购都有后手,2012年收购以色列一家公司6成股权,就是要提升他在欧洲的影响力,这一年他还先后买入了奥地利橙电信和爱尔兰的一家电信公司,很明显,他在2000年之后,就一直对于电子通信行业非常有兴趣,无论是当时买入橙,后来的德国电信,又到盈科电讯,李嘉诚在房地产后,重点布局的就是这个行业。
另外,李嘉诚敢于下注的同时,也有勇气抛弃,比如百佳超市,别管影响力有多大,但在2012年他的毛利率已经不到4%,显然这是一个根本不赚钱的生意,所以李嘉诚一笔抛售,获得了300亿的资金,哪怕买点理财,也比持有百佳超市强。还有就是他当年的塑胶花工厂,打定主意进入地产行业之后,那个工厂说不要就不要了,卖给了美国人,全然不顾塑胶花大王的面子。
富豪能够动辄赚取巨额财富,用杠杆以小博大是他们的套路,李嘉诚更是如此,1972年趁着股市牛市,把长江实业推上市,就是他第一次在资本上圈钱。尝到甜头后,一发不可收拾,1981年用7亿资产的长实,收购了62亿资产的和记黄埔,李嘉诚上演了经典的蛇吞大象。
很多人都觉得李嘉诚落伍了,在面对互联网时代,他已经远远被马云他们超越了,但其实李嘉诚时髦着呢?2007年的时候他就投资了6000万美金给Facebook,后来他又投了6000万美金,手里拿到了Facebook3%的股权,如果按照今天5000亿美元的市值来算,这些股权现在值150亿美元。李嘉诚光这笔投资就涨了100多倍。所以在别人看不清方向的时候,敢于出手押注,这本身就是风险投资的本质。在一级市场上做投资,本身就是一个以小博大的过程。关键看你的眼光了,而眼光是什么,不是真的是谁眼神好,而是你的经历和你知识的积累。
大家知道的都是李嘉诚在股市上割韭菜的案例,以及他如何上市圈钱的事情,但其实他在股市上收购公司,全都是高价买的。他只要看上的企业,都是高于市场价收购,比如买靑洲英坭公司,把它私有化,他的出价就高出13%,92年全面收购嘉宏国际,出价更是高出市价32%,李嘉诚之所以这么做,就是要减少阻力,既然是能赚钱,那么就让大家都赚一点。不要把好处独吞。这就是他的投资原则,能赚十分只拿八分,留下一点给对方。让大家都高兴。这样才有下次的生意。买卖才能越做越宽,否则薅羊毛太狠,把别人都薅疼了,以后也就没人愿意跟你合作了。
有一次土拍,李嘉诚和胡应湘都看上了一块地,起拍价2亿,最后喊过了4亿,此时李嘉诚赶紧让助手跟对方协商,最后李嘉诚宣布4.95亿,跟胡应湘一起拍下了这块地。很显然李嘉诚是把一块利益切给了胡应湘,本着有钱大家赚的原则,不要搞得鱼死网破。最后谁都占不到便宜。
1977年港铁修地铁,李嘉诚的公司竞标,他们实力很弱,他发现了港铁的真实需求就是快速的资金,谁能给他们提供更多更快的钱,他们就会跟谁合作。所以李嘉诚就投其所好,我用超快速度建设,然后马上卖楼,咱俩就地分钱,有钱大家赚,你拿大头,如果亏损我来承担。这正中港铁下怀。此次李嘉诚大概就主动让出了1%的利润,但就是这1%,为他赢得了日后几十年发展的机会,如果不是先有的跟港铁的合作,他也不可能入汇丰的法眼,那么以后这些神话也就都没有了。
所以做生意不是赚工资,有的赚钱有的赔钱,很多生意其实都是不赚钱,为了一点名声,为了一点关系。企图每把生意都赚钱,那一看您就没干过买卖。所以现在知道了吧,为什么楼市调控这么紧,开发商还要玩命拿地,说白了就是为了证明他还存在,如果退缩了,就会被市场踢出局,你的关系和人脉也就全都断了。人家有新欢了,你这个旧爱自然也就下岗了。
再看一个李嘉诚以退为进的案例,78年他跟世界船王包玉刚争抢九龙仓,结果汇丰出面制止,李嘉诚果断退让,结交了包玉刚这个朋友,更是给了汇丰一个面子,在那之后,包玉刚极力撮合汇丰把手上的和记黄埔卖给李嘉诚,所以最后李嘉诚不但没有吃亏,还占了大便宜。没有当时汇丰和包玉刚的支持,李嘉诚拿不下和记黄埔,就凭长江实业那点规模,他且熬不到首富呢!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不谋大势者,不足以某一时。说的就是你的格局,如果你只盯着眼前的这点利益,那么你的利益将越来越小。人生就像珍珑棋局,你越是往牛角尖里钻,越是死棋,相反以退为进,暂时偃旗息鼓,往往到豁然开朗。
很多人其实更关心李嘉诚为什么要在2013年卖楼,其实大家都知道他是做地产行业的祖宗,但他已经深深感觉这个行业不行了,他从2007年金融危机之后,就一直在科技行业进行投资。除了Facebook外,他还投了一些即时通信的公司,正如我们之前说的那样,李嘉诚在刻意减少房地产的投资,而转向了高科技领域。这就是他的前后眼。从铁皮桶,到塑胶,再到塑胶花,房地产,最后到电信业。这一路走下来,他太知道什么叫做更新换代了,如果你不站在趋势一方,就一定会被趋势所打败。没有人可以跟趋势抗争。
他收购一家公司,甚至能观察上好几年,比如澳大利亚最大的电信运营商,在香港有很广阔的移动互联网业务,李嘉诚早就盯上了这个公司,他一直等机会,直到2013年下半年,李嘉诚才等到了这个机会,发现对方资金周转困难。于是他以18亿美元的价格收购了这家公司在香港75%的业务股权,而剩下的股权掌握在另一家公司中,老超人继续等待,直到那家公司也出现困难,他才出手全盘接下。
所以心急吃不了热豆腐,大家的投资往往是今天看到明天就要买,有的时候多等几天,也许会有更好的机会。有人经常说现在好公司都那么贵了,我到底该买什么?如果你找不到要买的公司,那么就不要去买了,拿着现金等待也是一种策略。而且应该是一种更加常态的策略。投资是要看天时的,就跟种地一样,一定是春种秋收,如果你大冬天的问我咱种点什么?我一定会告诉你,回家好好睡觉吧,这时候不亏就当赚了。
另外,大家一定要重视对于获取咨询的训练,其实很简单,我们每天都可以记录财经日记,把你看到的东西,和你的判断写下来,然后日后比对看是否判断正确。这就逼着自己去想,哪些东西会产生哪些投资机会。经过长久训练之后,你会发现你越来越敏感,判断的准确性也越来越高。有人说李嘉诚为什么总能判断对趋势,他有什么独到的眼光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