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经理普遍专业素质低下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而“高换手率”的人员流动加剧了可持续性责任感的缺失,这是造成当前基金巨亏的重要原因之一。“新浪财经”最新推出专题《基金观察:半年巨亏一万亿383名基金经理谁是黑嘴》。面对如今巨亏败局,基金经理难辞其责,沦落到挨骂的份上也在情理之中。
在操作层面上,基金都是以价值投资理论为核心构建其投资决策体系的,目前巨亏的事实无可争辩地证明基金的投资技术决策体系是失败的,至少存在重大的缺陷。
我认为,造成基金败局最根本的原因之一是:价值投资理论适用的主体错误。这个提法通俗的表达应是:传统的价值投资理论并不完全适用于幕金投资,或者基金投资错误地运用了价值投资理沦,这或许会令“基金们”产生强烈的质疑。
还以“中国股神”林园为案例展开这个问题的探讨。林园曾经是一名成功的价值投资者,声称其从来没有失败过,将自己推到“中国股神”高度后便开始运营私葬基金。日前惨败的局面,宜告了其“神话”的破灭。
作为一名坚定的价值投资者,林园有过余年的价值投资的实践,似乎有一套成功的价值投资模式。为何同一种投资模式,同一名投资者,结局竟如此不同?林园失败的主观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有一个主要的原因就是:作为个人投资者与基金投资者的林园,是两个完全不同性质的投资主体。
即使作为个人投资者的林园有一套成功的价值投资模式,但如果生搬硬套到基金投资者林园身上,可能就是一个错误,甚至导致投资失败。要了解这一点,必须对价值投资理论进行深入的探讨。
我在(走下神坛的巴菲特)和(价值投资被忽略的关键点)中以另一种角度重新审视了传统价值投资理论,指出:“成功的价值投资四要素是理念、方法、人性与机制,四者缺一不可。成功的理念、方法可以通过学习研究获得,成功的人性是建立在成功的理念和方法之上的修炼。即便投资者具备了前三个要素,如果没有一个成功的机制,那么价硫投资也不可能成功。成功的价值投资需要一个成功的资金机制,成功的资金机制体现为‘非压力资金原则’,而非压力资金原则能增强投资者执行‘波动容忍度原则’。这是确保价值投资的关键所在。”
依据“非压力资金原则”可以将价值投资的主体划分为两种类型:压力型价值投资者和非压力型价值投资者。巴菲特与个人投资者的林园就属于后者,而私募基金的林园则属于前者。
压力型价值投资者与非压力型价值投资者在投资决策体系构建方而应具有较大的差异性,这表现在交易控制与风险控制等各个方面。非压力型价值投资者应更注重子市场的“未来性”,而忽视市场的“当下性“;在操作层面,他们以“模糊之正确”为目标。而压力型投资者恰恰相反,他们应更注1r于“当下性”而淡化“未来性”;在操作层面,应以“精确之正确”为目标,更多地考虑“压力型”资金的性质。
半年前,看到一篇某基金经理的访谈录。当记者问及目前该基金在亏损较大的情况下为何还如此重仓时,该经理人问答:“坦率地说,重仓是我们一贯的投资策略,也是该基金设计时的既定策略,我们不会改变。”这一说法的确让人匪夫所思。儿百年的投资血泪史告诉我们:逆势和重仓是造成投资失败鼓重要的原因。半年后的今天,在逆势市场中,这一“既定”的重仓策略让该基金付出了较大的代价。
我理解甚至同意该经理人对中国股市未来的预期,如果按此预期制定所谓的“重仓”投资策略,或许是正确的。然而,即使中国股市或世界股市未来10年会上涨5倍,100年后会上涨50倍,但我们总不能用希望来交易,将预期当作现实,毕竟基金更重要的是“活在当下”。在市场大幅反向波动造成的巨亏面前,面对基民的质疑、赎回和清盘的压力,如果ER仓者不是基金而是一个非压力资金的投资者,我相信,亏损是暂时的,5年或者10年后,它一定会以灿烂的笑容,笑到最后。
我在《走下神坛的巴菲特》中指出,价仇投资最重要的是长期的持股能力。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具备对抗或承受大幅市场波动的能力,如果没有一个良好的资金机制,即便价位投资者具有坚定的信念、优秀的方法、完美的人性,但基于无法承受市场反向波动导致的资金压力,最终会被迫亏损出局,倒在黎明前的黑暗里。巴菲特可以说:“如果这个股票值得持有,即使下跌50%也不会卖出止损。”这就是完美而强大的资金机制给
巴菲特带来的“底气”,也是其价值投资成功的最垂要的保证。而那些运用压力资金的代客理财机构、基金公司是无法具备巴菲特那样的“底气”的。也正是由于资金机制的问题,使得市场长久以来卜演着众多的价值投资型基金和理财机构清盘的悲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