携程在手,说走就走。
这是携程最为出名的一句广告语,然而不过对于那些计划有变的客户来说,说走容易,说不走可就难了。
今年年初,在北京工作的姜横(化名)通过携程购买了一张从马来西亚返程的机票,消费9850元。因为临时变动,姜横提前一天联系上携程当地客服,表示想要改签,却遭到对方拒绝。无奈之下,姜横想到了退票,在经过三次联系后答复仅退还税费共计200多元。姜横感觉不对劲:“就算是退一两千也可以,为什么提前这么久联系都得不到解决?”
花费近万元买的机票,提前一天申请改签被拒绝了,而且还不支持退票。姜横的遭遇令人不免存疑——这算否一种变相的“霸王条款”?
携程
自去哪儿、艺龙、同程归入携程之后,携程一时风光无限,但是关于其捆绑销售,到利用大数据杀熟,再到随意制定机票退改签收费标准得消息频传。就在近日,江苏省消保委对1250名接受航空运输服务的消费者的调查显示,提前很早改签但仍然被要求收取高额改签费用,抽样调查中还发现一例样本,其退票费用竟然是机票价格3倍以上,江苏省消保委对携程旅行网在内7家互联网机票销售平台启动约谈程序。
一纸报告很将携程推上舆论风口浪尖,而除了票务风波,其收入与股价也面临挑战。在携程公布了2017年全年业绩财报显示,2017年携程净营业收入增速减缓近一半。最大营收业务营收增速仅为前一年的0.38倍。
对此,携程回应表示,关于2016和2017年营收增速问题,其实应该再多看一年,2015年携程合并了艺龙和去哪儿,对2016年业绩增长有极大的促进,2017是在一个高基础上的增长,增速仍然远超行业增速。
尽管收入增速减半,但仔细剖析财报不难发现,携程其实很赚钱。财务数据显示,携程2017年在实现268亿元营收的同时,其营业成本却只有大约不到47亿元,对应的毛利润高达221亿元,换言之,携程2017年的产品综合毛利润率高达83%。而茅台2017年主营业务收入为582.2亿元,其营业成本为59.4亿元,据此计算,茅台的毛利润为89.8%。
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携程的产品综合毛利润率水平竟然可以直逼国酒贵州茅台。
不过,与茅台不同的是,携程高企的综合毛利率来的并不“光彩”,。据业内人士透露,网上机票代理并非赚钱的生意,甚至每卖一张票,在线服务商或代理商就会亏损十多元;如果消费者买了机票后退票,对机票代理商而言,会造成更多损失。根据电子商务研究中心研究测算,在线机票代理商销售一张机票的直接成本会达到17元,即使是通过网上销售,成本也达14—16元。
昂贵的退改签费用标准,捆绑销售、大数据杀熟等手法操作就是诞生在这样的背景下。2017年交通票务营业收入占全年营业收入的45%,成为携程最大的资金“牛”。
换言之,如果没有那么多“套路”,携程每年的营收将几近“腰斩”,这也不难解释为何说走容易,想不走就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