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这个问题,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郑直认为:
这个问题我觉得还要分两方面来看。一方面,ofo的窘境应该是很明显的,遮掩也遮掩不住,只是具体程度多少的问题,但从另一方面讲,腾讯科技《一线》这篇震撼了业界的爆料贴也有新闻操作上欠妥的地方,让ofo方面抓住了把柄反击。这件事如果被ofo方面像某些媒体报道的那样,扩大化闹上法庭的话,我觉得会是中国新闻史上的一个标志性事件。
ofo公关总监回应“现金流仅能支撑一个月”,鄙视不实报道,你怎么看?
1月12日消息,一位接近ofo内部人士对腾讯《一线》透露,从本周开始,ofo公司账户上的可用资金仅剩下不到6亿人民币,若按照ofo每月4-5亿元的人员工资和运维等支出、以及持续流出的押金计算,ofo手上的现金仅能支撑一个月。
ofo方面回应称,ofo目前订单量保持稳定,资金流非常健康。报道中所谓订单量下滑、资金紧张的说法,是没有任何事实依据的谣言。
从新闻也操作规范上讲,为了保护不愿透露姓名的信息源,使用匿名信息源是可以的。但是匿名信源的采纳必须遵循几个原则:1.匿名信息不宜作为孤证,得有其他信源相互证实 2.只有一个匿名信源提供的信息,不宜做到标题上放大处理 3. 不涉及重大公共利益。
腾讯这篇报道出炉之后,客观上引起了至少是小范围内的ofo用户“挤兑”押金的现象,加重了ofo运营现金流的负担。从这个角度讲,确实是新闻操作不妥,并带来了客观后果。
但同时,我个人认为ofo的财务状况也需要做一定程度的披露,才能稳定人心,然而ofo反击时并没有向媒体大大方方地披露自己运营的数字。
共享单车之争从几个月前就开始进入了一种奇怪的局面,ofo明显在竞争中并没有占据领先位置,但摩拜也没有能力一口吃下ofo:相当于ofo拼命地活下去,是否能争取胜利不好说,但熬一个好价钱,等着腾讯或阿里最后出手合并两家变成一种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