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历史演变的角度看,一个国家或政权的兴衰更替是-种必然的规律,盛极而衰、否极泰来都是历史的自然规律,没有那个政权或国家会一直强大, 总会有衰变和解体的那一天。但是从历史的角度看,只是看到了这种现象,并不能解释产生这种历史周期律的原因所在。但是如果我们从经济学的角度观察,就能够找到这种盛衰荣辱变化的内在原因,也就是说,古今中外所有的朝代轮换、政权更迭都是因为国内发生了巨大的、难以抚平的经济危机而引发的,在内忧外患的单一力 量或双重打击之下,政权垮台了。国家的繁荣与否、政权的稳定与否,都是其社会中平稳或剧烈的经济活动所导致的。
除了我们上文说到的西蜀灭国的原因,我们再来分析一下隋朝灭亡的原因,在中国经东汉末期的三国、东晋西晋、五胡十六国、南北朝这长达361年的四分五裂之后, 隋文帝杨坚试再次建立一个疆 域可媲美甚至超过西汉时期的大一统的国家,在建国初期,由于连年征战,经济凋敝、百废待兴,当时的货币主要是谷帛,即粮食和绢匹,五铢铜钱流通不足,且数量很轻(所标识的五铢实际重量只有1. 584铢)。隋场帝杨广继位以后,为完成开疆扩土的重大战略任务,修筑历经战火后的长城边塞,发动三次对高丽的战争,开凿运河以输送粮食、士兵等军需物资;同时选拔优秀人才,在中国开创了寒门子弟实现理想的“科举制”;多次亲临西部战场张掖,鼓舞与“吐谷浑”作战的军队的士气。当然,也不能排除隋炀帝身上带有的所有的集权专制帝王所具有的骄奢淫欲及靡费。在战争、国内建设、个人奢靡等多种巨大的消耗下,刚刚稳定的隋朝后期出现了巨大的通货膨胀,民间铸钱逻利,不事农稼:恶钱滥溢,钱贱物责,以至于各地义军蜂起、地方军队倒戈,最后导致隋朝灭亡。所以隋朝灭国的主要原因就在于皇帝好大喜功,不顾国情,在经济没有完全恢复和积累很多的情况下,屡次对外发动战争,对内压追太甚,国内经济活动到r无法正常运转、也无法E常调节的极端情况下,百姓乃至官员已经是怨声载道、民不聊生的时候,人心崩溃了,经济也就崩溃了,国家也必然就崩溃了。
当然, 如果国家能够在经济出现极端的情况下,及时采取措施进行管控,使社会经济活动回到正常的、老百姓能能接受的程度,国家还不至于天亡。例如西汉的汉武帝,虽然号称汉武大帝,雄才大略,但是依然是穷兵黩武,文景之治的两朝积累下来的财富,因为他终年对匈奴发动战争而消耗殆尽,到了汉武帝中后期,又出现民间铸造劣币恶钱导致的通货膨胀现象,司马迁《史记,平准书》曾经记述过,有-年因为山东水灾,国家教济不足,在这种情况下,依然有人“冶铸煮盐,财或累万金,而不佐国家之急,黎民重困”。如果这个时候汉武帝还不清醒,依然穷兵黩武、大兴土木、骄奢淫欲的话,那么西汉-定会灭亡的很早,但是汉武帝此时“ 与公卿议,更钱造币以赡用,而摧浮淫并兼之徒",将铸币、盐、铁收归国有,对物资统购统销,平衡物价,使社会经济逐渐恢复正常,这才有了汉朝的继续统治。笔者说了这么多,其实就想说明一个事实,那就是:经济周期从古至今都存在,并不是现代工业社会特有的现象。千万不要以为古代没有经济危机,只有现代才有;也不要认为只有欧美资本主义国家才有,现在的中国就没有。自从人类商品经济发展- .定阶段以后,经济周期就出现了。
一般认为,经济周期有复苏、繁荣、衰退、萧条四个阶段,如图6-3所示。我们以现代社会的经济周期为例进行简单的说明。
在经济周期的早期,为了刺微经济发展,政府采取经济政策、货币政策或收入政策等措施,如降低利率,减免税收,降低市场准人门槛,提高教师公务员工资,提高企业最低工资水平等,国内企业生产受到刺激,信用扩张,生产开始加速,产品的种类和数量日益增加,更加新颖的产品被快速制造和销售出去,国民收人开始增加,资本市场因对经济前景的美好预期而开始上涨(复苏期)。
消费者由于具有永远也不会满足的“对物质文化的需求”,于是消费市场日渐繁荣, 购买活动增加,企业盈利增强,具备投资和扩张的能力,此时银行的信用依然处于扩张阶段;而企业为了满足新的投资项日和扩张的要求,必须提高员工工资待遇来吸引更多更优秀的人才,这样国民的收入水平普遍提高,黄金、房产、股票、大宗商品等交易市场因企业业绩的实质性好转而加速上涨(繁荣期)。
但是,国民收入增长的的速度远远赶不上经济打张的速度,同时国民收人增加的速度也远远低于企业盈利能力增加的速度、以及政府财政收人的速度。随着时间的推移,国民的实际购买力开始下降,但是CPI依然居离不下,普通消费市场的渐渐开始消退。为了抵抗实际购买力水平的下降,更多的居民加入到购买黄金、房产、股票、保险等市场当中,使得这些价格e经虚高的资产或产品的价格更加脱离实际,-些先知先觉者已经嗅到了泡沫的味道,开始大规模地撤离实物资产市场和虚拟资本市场(衰退期)。
当银行看到越来越多的企业信用的过度扩张,出现大量的扩张计划需要资金支持、但是企业盈利速度下滑乃至亏损、现金流紧张、大量短期贷款到期等等,尤其是中央级的国企通过巨额负债搞惊心动魄的大工程的时候卫21,商业银行或央行会逐渐回收市场当中的货币总量,通过调高利率或存准率,或者公开市场操作卖出政府国债等措施来收紧流动性。这个时候风险已经悄然来临了,在国家使用这些经济政策和金融工具制止经济过热的时候,必然会出现企业生产减速、积压品被减价出售、企业裁员、国民收人水平下降、营建计划遭到搁置等等经济退潮的迹象,每-次经济的萧条,在中国的每个城市都会见到尚未建成的商住楼,每个城市的经济开发区都会有没有完I的生产厂房(萧条期)。
当然, 不是所有的企业都遭受到了灭顶之灾,由于中国政府调控手段的日益高明,中国的经济几乎没有发生硬着陆的危险;面且有很多稳健经营、现金流充、并没有盲目扩张的企业,以及具有科技创新能力的企业能够在经济衰退乃至萧条期间渡过难关。
按照自由主义经济学的观点,在经济下滑衰退乃至萧条的时候,政府不需要采取任何措施,让市场这只无形的手自发调节,只要有足够的时间,市场本身具有的自净化功能会消除了经济发展的不健康因素一例 如缺乏周详考虑的扩张计划,不符合人们更高要求的消费品等等。
但是,政府无法抵抗来自百姓对收人降低的不满,以及政府自身形象的损毁,于是在人民和政府的共同期望下,主张政府干预的凯恩斯主义经济学近80年来在全世界包括中国大行其道。
政府影响经济的手段有很多, 例如通过转移支付、增减公共开支、调整居民工资收入水平等,也可以通过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包括使用-些金融T具等来调整宏观经济,熨平经济周期峰值。但是在经济下滑期间,政府-般会 主动选择财政刺激政策或扩大信用的货币政策,甚至会双管齐下,一般不会主动降低公共开支和降低税收。例如20年中国政府采取的4万亿经济刺激政策,从效果上讲这其实又导致了-轮新的资源错配,财富浪费。
经济周期的发生, 无论发生在任何时代或任何形式,从其本质上讲都是以信用(资本)的扩张为开始,以信用(资本)的过度扩张为结束的,期间都有“资本”的影子,都是资本在经济活动中“上蹿下跳”所导致的。而资本是人类社会商品经济发展起来以后财富积累的产物和象征,资本可以为私人所有,也可以为企业所有,还可以为国家所有。资本自从它产生以来,就-直活跃于人类经济活动的所有过程:它是人类经济活动追逐的目标,也是人类活动的幕后推手;是人类行为的主宰,也是人类灵魂的寄托;它能让人有天堂般地享受,也能让人有地狱般的火燎。从古至今,人类对待资本的态度没有变,人类在资本面前的本性没有变,不同时代的涨涨落落的经济周期都只不过是人性在追逐资本过程中不同心态和手段的反映而已。
经济的周期性循环是人类永远走不出的怪圈,尤其是历史的车轮已经驶人了21世纪,只要中央银行体系持续的存在,一个国家的资本主义的特征就永远存在,经济将在一轮又一轮的“上升、繁荣、下降、衰退”中不断循环。历史经验证明,在人们追逐资本的过程中,政府的力量不容小觑,因为政府眼看者自由竟争下欣欣向荣的经济活动,它总想有所作为,总想把这美好的结果归结为是政府的领导作用,并把那些它认为不好的东西清除出去,并带领国家和人民走向更理想的社会状态。然而实际的情况是,如果政府没有过度的开支和花费,不对经济活动过度的干预,社会经济会温和增长,人民会有幸福感;如果政府靡费过大,随意千涉社会经济活动,必然会导致极端的通货膨胀,社会经济活动衰退和萧条,人民生活困顿难熬,此时社会危机就难以避免了。
当然,我们也可以把经济周期的上升和下降阶段看作是一个人的两条腿,人想要向前走,就要步步地走。例如,可以把自由的竞争状态看做是左腿,政府的干预看做是右腿,只要这两条腿能够均衡发展,这个人就能稳步前行;任何一条腿迈的步子过大,都可能会导致因失衡而踉跄甚至跌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