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我们对公司进行入木三分的特写研究,自然而然各种问题就产生了。我们当然要去询问管理层,这些相同的问题直至今天我们还是一直在问,为什么营业利润率会下滑?为什么管理费用比销售额增长得更快?为什么派发的红利比往年少了一截?
自然产生的问题
问题的答案并不总是真相毕露。1954年最后一个季度,美国工业的董事长以坚定的口气宜称该公司前途一片光明。可结果是不光也不明,事实就摆在那里。20年过后,美国工业成了温莎基金买过的最让人痛心疾首、悔恨交加的一只股票。1975年,在亏损了一半的投资资金后,温莎卖掉了美国工业的最后一批股票,而此时继任的蓝事长还在对公司前景信誓旦旦。
纺织品制造商凯塞尔公司(Kayser Inc)收购凯特琳娜(Catalina)之后,从新闻公告中我们得知凯塞尔野心勃勃的管理正在酝酿进一步的计划,文章所用语句和今天的某些如雷贯耳的习惯性措辞如出一辙。“公司领导曾不止一次暗示,他们将继续考虑新的兼并和收购的可能”。
1955年2月3日《华尔街日报》如此报道,“公司有着优秀的管理层,出色的业绩表现和响亮的产品品牌。在它普通股最近的宽幅震荡的背后,各种兼并的传闻也不绝于耳,然而,据目前所知公司的这些重大举措还不会在近期实施。’公司之后确实进行了多次收购和兼并,20年后,凯塞尔(Kayser-Roth)对温莎基金的资产增值给予了不少帮助。
1955年,一家名为Reynolds Spring的公司自己更名为联合电子工业Consolidated Electronic Industries),而那时正是“电子繁荣”的科技饱沫初现端倪之时。到20世纪50年代末期,科技股泡沫正式进入全速膨胀阶段,部分原因是因为苏联发射的人造卫星激发了投资者的过多热情。当这种疯狂到达顶峰的时候,仅仅和电子稍微沽点儿边的任何一件产品都会让一只股票直冲云霄,这直接导致许多公司将公司名称的后缀改为“电子”以及与此有关的各种变形,而它们的依据只不过是他们的机器用电力驱动—这跟今天互联网“com”的投机泡沫没有什么区别。
在那时,美国国家城市银行财务异常稳健,在可以获得高速发展的放贷诱惑下,它的各个分行依然经营良好,任何出轨都是非典型的,美国国家城市银行在国内战争的16年前由美国消防保险公司(Fireman's Insurance Company)的两个经验丰富的员工创立,它经历了一个多世纪的市场恐慌和崩盘后仍能保持毫发未损。
1933年,全国数以千计的银行竟相关门大吉,而国家城市银行是克利夫兰唯一一家仍然可以用100美分来履行I美元的存款义务的银行。而其他本地金融机构的存款人1美元的存款当时只能取出5美分,另外一些银行则干脆永远关上了大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