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级投资者紧紧依托于他们的投资理念,始终关注价值与价格在整个市场周期内的偏离。他们无不谦逊地承认,在公允价值的判断上,他们也会经常犯错误,而且他们深深地认识到,市场趋势可以在很长时间内保持非理性。正是出于这个原因,顶级投资者在解读市场信号时总是谨言慎行。此外,他们从不尝试去把握市场时点,进行短线交易,这些顶级投资者甚至公开承认,他们把握市场时点的能力非常差。顶级投资者采取渐进式的策略买卖股票。他们的战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投资风格以及对现实解读的接受程度。
以下总结了他们采取的某些策略:
1.在熊市中,当估值降至足够低的水平时,他们开始买入(有时甚至是大举买入)。因为他们意识到,要在熊市中精确抄底实际上是不可能的,因此,他们会在熊市的下行过程中渐进买入。这就像塞斯•克拉曼指出的那样,聪明的投资者在行情貌似不利时买进,因为他们接受一个毋庸置疑的事实—尽管他们买入的“便宜货”或许还会继续下跌,但迟早都会反弹的。
2.在市场处于高点或是过热状态时,他们会采取与众不同的逆向行动。从价值角度看,投资者应远离被高估的市场。在这个的市场环境下,顶级投资者宁愿静观其变,尽管这或许会让他们的业绩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难有起色。实际上,市场可能会长期陷入非理性状态,因此,远离被高估的股市可能需要付出代价。但最终,不变初衷而不乏耐心的投资者,必然会有所收获。
另一方面,在牛市的最后阶段推出市场,未必总是必经之路。在更多的情况下,在大盘估值失控的情况下,还是会有某些市场被忽略或是被低估。而在牛市中,顶级投资者的对策往往取决于他们的个性秉性以及对市场的感受。
例如,在1996-2000年期间,塞斯•克拉曼就对他的组合建立了对冲机制。这些对冲工具连续四年拖累了他的投资收益率,但最终还是让他投有所报。在2002-2007年的牛市期间,普莱姆•沃萨也曾有过同样的经历,不过,他的耐心终于在2008年得到慷慨回报。另一个例子来自彼得•坎蒂尔,他在1987-1990年期间,坎蒂尔因看空日经指数而损失惨重,但他很快就补回了亏损,到1990年时,他已经赚得盆满钵满。在市场最有吸引力的时候,对冲的成本反倒最低。实际上,在市场处于狂热的时候,很少有人会想到市场会遭遇暴跌,这就降低了对冲的成本(因此,还可以用期权价格作为判断市场情绪的信号。高成本的看跌期权对应着恐慌,因而可以视为牛市信号,而廉价的看跌期权则对应自负和乐观情绪,因而是熊市信号)。
不过,巴菲特也指出,对这些确实想在泡沫时期尝试一下做空的投资者,应将做空对象选定为整个市场,或是一篮子给高估的多样化股票组合(即便如此,选择做空时机仍然非常重要。朱丽叶•罗伯特森和乔治•索罗斯曾在20世纪90年代末做空“新经济”股票。但是泡沫足足持续了近5年,这让他们损失惨重。另一方面,约翰•邓普顿则在做空上成果显赫,因为他仰仗的是股价催化剂。2000年,邓普顿做空一篮子技术股,在禁售期结束前这段短短的时间里,股价便已超过IPO价格的三倍。因此,他判断,这些股票已非常脆弱,因为按照他的预期,一旦禁售期结束,内部人就会迫不及待地在高位上抛出这些股票,因而形成大规模的面部人抛售),而非做空个股(因为持续的市场非理性发生在个股身上的概率远大于一篮子股票)。
另外,在大牛市乃至市场疯癫时期,被低估的股票甚至会变得更便宜,因为持有这些股票的股东已不再抱有幻想,因此,他们会选择抛售,在套取现金后,再一窝蜂地去追逐眼下最时尚的热门股。毫无疑问,在市场炙手可热的时候卖出股票,然后将收入再投资于被低估的股票,这恐怕是再容易不过的事情,也是最合乎情理的事情。实际上,这种做法的目的就是“追逐价值”。但是在防范熊市方面,这种方法却未必万无一失,因为80%的股票行情还是与大盘如影随形的。也就是说,在大熊市(或是泡沫破裂)期间,被低估的股票反而有可能被进一步低估,因为大盘下跌可能会进一步拖累它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