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市场的盛衰过程
根据他的“反射性理论”,索罗斯认为股票市场本身具有自我推进的现象,但这种自我推进最后又会演变成自我挫败。索罗斯是这样描述这个过程的:当投资者对某家公司的经营充满信心,就会大笔买入该公司股票。他们的买进使该公司股票价格上涨,于是公司的经营活动也变得从容起来,公司可以通过增加贷款、出售股票和并购活动获得利润,更容易满足投资者的预期,使更多的投资者加入购买的行列。但同时,当市场趋于饱和,日益加剧的竞争挫伤了行业的赢利能力,或者市场的盲目跟风行为推动股价持续上涨,会导致股票价值被高估而变得摇摇欲坠,直至股票价格崩溃。
索罗斯认为这种从自我推进到自我挫败的相互作用会导致金融市场不可避免地出现一个由盛到衰的交替过程。一个典型的盛衰过程具有如下特征。(1)存在一个走势尚不明朗的市场;(2)自我推进过程起步;(3)成功地经受了市场方向的测试;(4)市场信心不断增强;(5)在现实与认知之间出现偏离;(6)发展到繁荣的巅峰;(7)出现与自我推进过程相反的步骤。
索罗斯认为投资成功的秘决就在于认识到形势变化的不可避免性,及时确认发生逆转的临界点。他强调,当某一趋势延续的时候,为投机交易提供的机遇大增。对市场走势信心的丧失使得走势本身发生逆转,而新的市场趋势一旦产生, 就将按其自己的规律开始发展。
1972年,美国银行股由熊转牛的事实证明了索罗斯反射理论的正确性。
那是一天晚上,纽约第一国民城市银行为证券分析师举办了一个晚餐会,这是美国银行业前所未有的事情。索罗斯没有受到邀请,但是这件事情却使索罗斯想到了些什么。
索罗斯回顾了从20世纪30年代到70年代美国银行制度的发展过程。20世纪30年代的美国经济大萧条后,银行成为国家高度管制的机构,安全性成为最高考虑,因而银行业务结构单一,经营毫无创新,利润增长受到压制,美国银行制度处于极端僵化的状态。一直到70年代初期,这种状况似乎悄悄地发生了一些改变。受过商学院教育的新一代银行家开始出现,他们更注重成本和利润,他们有变革现有的僵化的银行制度的要求。新思潮的精神中心是纽约第一国民城市银行,在那里训练的人扩散出去,占据其他银行的最高职位,新的金融具陆续推出,部分银行已开始积极扩大融资规模,运用资本扩张,利润增长率达到了两位数,比较优秀的银行净资产收益率超过了13%,这在任何行业都算不错的水平了,但银行股却仍为市场忽视,只能以平价发行,极少可以溢价。
一些银行股证券分析师虽然认识到了这种相对低估的现状,但对这种状况的修正大都并不抱希望,因为他们认为,银行根本的变革太渐进,流行的估价方式太稳定,银行股的前途仍将是黯淡无光。
而1972年的这次晚餐会,激发了索罗斯对银行股票的思考,他随后发表了一篇关于银行股的投资报告,他认为,“成长” 和“银行”此前似乎是互相抵触的名词,但是这种中突即将解决,银行股反转在即,因为银行经营者有很好的业绩可告知大家,而且他们已经开始说话了,吸纳-些管理进取型的银行股正是其时。结果,银行股在当年果真出现了相当大的涨幅,索罗斯在银行股上的回报率超过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