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权因其本身自带杠杆的特性,满足了部分投资者“以小博大”的需求。但不同于融资融券、分级基金等,期权的杠杆有些不一样。
市场就像不停晃动的钟摆,左右着投资者的情绪。而融资融券、分级基金等杠杆工具加长了摆锤的长度,放大了市场波动带来的影响。
如图所示,当市场这一钟摆向右,走出一波上涨10%的估值修复行情时,使用两倍杠杆的投资者可以走得比市场更远。蓝筹起舞的牛市进程中,万亿融资资金得益于“钟摆向右,盈利加倍”的好时节,善用杠杆的投资者获利颇丰。
但钟摆不可能无止境地向右,总有向左的时候。在不期而来的“两融风暴”下,杠杆所具有的杀伤力再次显现。以两日跌幅18.90%的中信证券为例,使用两倍杠杆的投资者短短两日内便遭受近4个跌停的损失;更为激进的投资者如使用网上配资平台的5倍杠杆,面临的是昨日开盘即遭强平的命运,100元的初始保证金仅剩下5.5元。
这还不是最坏的情形,无论是券商融资抑或网上配资,“强平”这一风控措施在极端行情下难以奏效,投资者投资不成反倒陷入负债境地。
认识杠杆这把双刃剑后再看股票期权,提供杠杆同时又有诸多不同之处。
首先,期权的杠杆并非简单的2倍、5倍,而是随着行权价与标的物市价间的对比而变化。假设苹果(AAPL)在到期日以100美元开盘,两只看涨期权的行权价分别为0和100美元。根据期权定价理论,行权价为0的期权其价值等同于苹果的股价,期权走势和股价走势也应一致,买入期权和买入股票此时并无区别,杠杆为1。而行权价为100美元的期权开盘价1美元,此后如果苹果股价收盘上涨5%至105美元,期权价格将涨至5美元,涨幅400%,杠杆率80倍;股价上涨10%至110美元,期权价格将涨至10美元,涨幅900%,杠杆率又变成了90倍。
期权的杠杆特性除遵循“越是价内,杠杆越小;越是价外,杠杆越大”的规律外,“以小博大”的真正效果则到最终时刻才能揭晓。
其次,期权100%的亏损下限也与众不同。股票价格归零的例子虽有,毕竟是少数,雷曼公司破产倒闭这样的情况投资者一辈子也难得遇上几次。但期权价格归零却是再常见不过:同一个标的物的看涨期权和看跌期权赌的是不同方向,到期日来临时自然会到“你死我活”的地步,必有一个价格归零。上述苹果期权的例子中,投资者如买入的是行权价100美元的看跌期权,则不管苹果股票涨至105美元还是110美元,手中的期权都将成为一张废纸。
更不同的是,期权变成废纸并不需要标的物产生很大的波动。在上述行权价100美元的看涨期权例子中,苹果股价即使仅仅下跌1美分至99.99美元,投资者手中的看涨期权也将一文不值:0.01%的跌幅就将导致100%的损失。
最后,期权作为杠杆载体的成本更低。无论通过何种渠道放杠杆,投资者始终面临着利率成本的问题。券商融资利率多为8.60%,分级基金B份额的投资者需向A份额投资者支付定存利率外加一定利差,但期权由于定价中采用的是无风险利率,在提供杠杆功能的同时,让投资者获取一般情况下难以得到的最低融资成本。
经过多年的发展,A股市场终于有了股指期货和融资融券。不过,A股依然缺乏现代金融市场最重要的一类投资产品——期权类衍生交易品。作为有着以有限损失换取无限收益可能特性的交易产品,期权类衍生品的作用和价值是其他投资产品无法取代的。
放眼全球市场,目前期权类衍生产品可谓是期权、权证和牛熊证三分天下。对这三类产品有一个简单的了解,便可知为何期权类产品对于投资者交易意义重大了。
期权:美国市场一枝独秀
在期权类衍生产品中,首先要提的当然是期权(Option)本身。所谓期权,也就是在约定的未来时点以约定的价格买入或者卖出某投资产品的权利——和持有期货就具有强制交割的权利和义务不同,期权只是权利,你可以执行也可以放弃。正是这一特性,为期权带来了有限损失和无限收益的风险报酬结构。
以Google的股票为例,截至11月4日其报收598美元。而2012年1月21日600美元执行价格的买入期权价格则为31.10美元。若买入此期权,那么就意味着你最大的损失就那31.10美元一股的期权金,而你可能获得的收益,则取决于未来近三个月中Google的股票能够上涨到什么地步,如果上涨到700美元,正股涨幅为16.67%,那么你买入期权的收益就是700-600-31.1=68.9美元,收益率为121.54%;若上涨到800美元,收益则是800-600-31.1=168.9,收益率是443%。由于理论上Google的股价上涨潜力是无限的,所以对应的期权盈利可能也是无限的。有限的损失+无限的收益可能,再加上收益杠杆,这就是期权的最大魅力所在。
在美国,主要的期权交易都在芝加哥期权交易所(CBOE)完成,CBOE会针对不同的金融产品推出不同期限和执行价格的期权,任何投资者都可以像交易股票一样的去买卖——更重要的是,你还可以创设(Write)期权——即在没有持有此期权的前提下卖出一份期权,成为期权的供应商。作为期权的Writer,你的收益是有限的,即你获得的期权金,但是你的损失理论上却是无限的。可别觉得这个结构很糟糕,连股神巴菲特在其漫长的投资生涯中,也很是热衷于成为期权的Writer。
1993年4月份,巴菲特以1.5美元的期权金卖出300万份1993年12月17日为到期日执行价为35美元的认沽期权,当时可口可乐的市价是40美元左右。此后巴菲特又加卖了200万份。对巴菲特而言,若1993年12月17日可口可乐的价格在35美元以上,那么这份期权就是废纸一张,巴菲特可以白拿这1.5美元×500万份=750万美元的期权金;但若届时股价低于35美元,巴菲特就必须按照35美元买入500万股可口可乐,当然因为之前收取了1.58美元期权金的原因,所以必须当时可口可乐跌破33.5美元时巴菲特才真正亏损。
对巴菲特而言,本来就有不断增持可口可乐的机会。若可口可乐不跌,那么白赚点期权金也是好的;但是若大跌,那么期权金等于市场补贴你1.5美元去买入可口可乐,同样也是好的。对于一个长期投资者而言,这就成为上涨下跌两相宜的投资方法了。
当然,Write期权的价值不仅于此,很多的现代投资策略都需要用到此方法,这是期权投资与后面会谈到的权证和牛熊证最大的区别所在。
权证:多发行商是最大特色
如果说美国是期权一枝独秀,那么在欧洲市场,就是权证(Warrent)的天下。一江之隔的港股市场由于受欧洲股市影响较大,同样是以权证交易为主,它们直接音译叫“窝轮”。
权证这东西,其实产品本身和期权没有太大的区别,只不过其不是在专门的期权交易所交易,而是由许多券商发行供投资者买卖——即仅由专门的券商担任Writer的角色。作为发行商,券商同时担任做市商的角色,以维持流动性。
正是这种多发行商的结构,使得同一个正股对应的同一期限同一价格可能存在多个不同发行商的期权,如何选择又多了一重麻烦。而且发行商在担任做市商的时候,有时候可以通过大量卖出或者买入的手法短时间内“操纵”权证的价格,通过改变权证的引伸波幅,使期权投资者难以获得预期的回报,所以针对权证的批评,始终就未曾停过。
牛熊证:更简单直接的结构
也许就是因为对权证的诟病不断,所以牛熊证在欧洲市场应运而生,同时被引入了香港市场。无论是期权还是权证,都存在价内价外之分,如市价598美元的Google,执行价低于如550美元的就是价内权证,而高于的如650美元的,则是价外权证。从期权价格波动来看,价内权证定价相对简单,主要受内在价值,也就是执行价与市价的价差影响,而不似价外权证更多受引伸波幅影响,容易被操纵。
牛熊证,其实就是纯价内权证,其表现与正股往往具有近乎1:1线性变动规律。如港股市场跟踪A50ETF的 A 中法巴二九牛 A(67881)为例,其10份对应1份正股的行权权利。10月20日时,A50ETF报收10.4港元,此牛熊证报收0.134港元;11月4日,A50ETF报收11.92港元,上涨1.52港元,而此牛熊证则报收0.27港元,上涨0.136港元,十份牛熊证上涨1.36港元,与正股的波动极为接近。
当然,因为是价内权证,所以牛熊证多了一个回售条款,一旦股价低于某个略高于执行价的水平,牛熊证就必须由发行商回收,如67881这个牛熊证的执行价为9港元,回收价为9.3港元。这意味着即使牛熊证没到期,只要A50ETF一度跌破9.3元,即使之后探底后开始反弹,但由于你的牛熊证已被赎回,所以也无法享受到反弹的成果。这是其与权证最大的区别所在。
从香港的数据来看,以截至11月4日的10个交易日平均水平推算,目前权证占整个市场的交易额比例大体在13%左右,牛熊证有后来居上的味道,目前占整个市场的交易额比例在16%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