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港股的渠道
沪港通、深港通:优点开通便利,人民币账户直接买卖
在香港直接开户(身份证、住址证明):优点不受港股通门槛限制,任意买卖各类港股选择面广
通过基金间接投资:优点是的专业理财服务,风险相对低
(目前,包括嘉实、工银瑞信、汇添富、富国、广发等多家基金公司都成立了港股通基金。可投资标延伸至香港恒生综合小型股(下称“香港小型股”),给内地投资者带来分享香港小盘股成长的机会。如易方达香港小型股指数基金,投资目标为密切跟踪香港小型股指数走势,“突破”了深港通50万元的准入门槛的限制,为广大中小投资者提供了一条布局香港小盘股的机会。)
港股通的限制与门槛
深港通每日额度则与沪港通现行标准一致,即“深股通”每日额度130亿元人民币,深港通下的“港股通”每日额度105亿元人民币。
深港通下的“港股通”仍将对内地个人投资者设立不低于50万元的准入门槛。
投资者通过港股通业务暂不能参与港股新股发行认购、超额供股和超额公开配售。
深港两市交易制度八大差异
1. 是交易交收机制不同。
不同于内地A股市场的T+1交易制度,港股实行T+0回转交易、T+2 交收制度,也就是说投资者买入港股当天即能卖出,而卖出时在T+2日完成交收前仍享有该证券的权益。
2. 是涨跌幅限制不同。
深市A股市场的股票、基金交易有10%的价格涨跌幅限制, 被实施特别处理的股票有5%的价格涨跌幅限制;港股市场不设涨跌幅限制,但港交所为防止个股股价短期大幅波动,但存在市场波动调节机制,即部分适用市场波动调节机制的个股在监测时段出现价格剧烈波动时,会触发5分钟的冷静期,在冷静期内交易价格受到触发时5分钟前最后一次交易价格的上下10%范围的限制。
3. 是交易单位规定不同。
深市A股竞价交易买入股票应为100股或其整数倍;港股交易每“手”股数没有统一规定,港股的上市公司可以自行设立不同数量的每手股票交易单位,可以是100、200、1000 或5000 等。另外,港股交易每个买卖盘最大为3000手,同时,最大股数限制是99,999,999股。
4. 是最小报价单位不同。
深市A股是0.01元人民币;而港股不同价格的股票,最小报价单位不同,股价越高,最小报价单位越大。
5. 是交易时间安排不同。
投资者买卖港股通股票的交易时间应遵守港交所相关规定。
6. 是港股市场还有一个比较特殊的“半日市”。
如果圣诞前夕(12月24日)、新年前夕(12月31日)及农历新年前夕(农历腊月最后一天)为交易日,则香港市场仅有半天交易。如果该日为港股通交易日,那么该日的港股通交易也仅有半天交易。
7. 是报价显示不同。
港股证券市场股票价格上涨时,股票报价屏幕上显示的颜色为绿色,下跌时则为红色,与内地证券市场存在差异。但是,不同的行情软件商提供的行情走势颜色可以重新设定。
8. 是风险警示和退市制度差异。
深市A股存在证券简称前加入警示标记的情形(例如,ST、*ST 等标记),来提示投资者投资风险,且对退市股票安排了退市整理期,退市后股票仍可进入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挂牌交易;而港交所采用非量化的退市标准且没有退市风险警示、退市整理期等安排,港股通股票一旦从港交所市场退市,没有相关后续交易安排,投资者将面临无法继续通过港股通买卖相关股票的风险。
港股投资四大机会
首先要有这样一个观念,香港市场已经逐渐从过去以欧美资金为主一股独大的海外市场,逐步过渡到大陆资金也有一席之地的国内和海外市场的交汇处了。换而言之,港股走势的影响因素,也需要抬头看看北方的脸色了。2014年开放了沪港通,2016年开放了深港通,这三年来,大陆资金一直在悄无声息的杀过珠江去,获取香港市场的话语权。也正是因为有大陆资金的参与,才有了香港市场今年波澜壮阔的牛市浪潮,过去A股和H股之间的价差被逐渐填平。
细看下资料,内地的投资者创造的交易额已经成为是香港市场第二大外部投资者,今年以来,仅港股通的资金,在香港已经接近7000亿港币,从成交额来看,占比也超过了10%,而且这个数字还呈现逐渐上升的趋势。更何况还有不少QDII和其他以各种灰色方式进入到香港市场的大陆资金,仅沪港深主题的QDII基金就有近130只,其加总的数额着实令人有不小的想象空间。
看过了资金面,再从估值角度了解下香港市场的成长空间。香港市场的上市公司中,内地公司的市值占比超过60%,但长期以来,由于欧美资金对于内地企业的认识不完整不全面以及香港市场特有的监管制度造成了估值的不合理。当前香港市场的动态市盈率大约是12.5倍,而标普500为23倍,纳斯达克为39倍,及时中国大陆也有将近25倍,因此无论是对标发达市场还是和大陆市场相比,香港都有绝对的估值优势。更何况很多AH股之间仍然有20%左右的差距,所以香港市场这个价值洼地还是有不小的投资价值。
然后,还是回到基本面,看下在港上市公司的基本面会面临一个怎么样的情况。应该这么说,无论是内地公司还是香港本地公司,他们的基本面都和中国经济的发展息息相关。对于中国经济,无论市场的判断是在新周期的开始还是L型的底部,经济的转型期应该会是一个共识。所谓转型就是经济增长方式的更新,是消费结构的升级,是产业结构的优化。这样的一种转型本身就会给当前已经有较宽广护城河的龙头上市公司带来盈利水平的反转。中国作为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将来的经济增长一定更加注重增长质量,对于速度的要求会降低,大概率可能会在6%左右徘徊。而在所谓新时代的新经济领域,不但包括近几年都非常火热的互联网加概念,也包括了新的消费模式,新的消费群体,新的智能制造等等。因此,无论当下出台的经济数据究竟几何,只要认准了经济转型期这一特点,就不会为噪音所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