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门店规模不断扩大,便利蜂开始了更频繁的全渠道尝试。继上线自营外卖服务后,北京商报记者发现便利蜂又上线了“蜂超市”功能,主要作为传统便利店的补充,为消费者提供覆盖更多商品品类的,满足他们目标明确的“计划性采购”需求。
此举被视为便利蜂提高线上平台粘性,进一步挖掘门店和用户资源价值的表现。不过尽管线上渠道可弥补便利店在商品数量上的部分不足,但是总体来看便利店的即时消费场景与电商、家庭消费诉求仍有诸多不同,便利店企业做电商在多重试水后尚未寻得最优解。
提前预订,店内自提
近日,北京商报记者发现便利蜂在其线上平台新增了一个“超市”入口,其中除售卖便利店的原有商品外,还包括蔬菜、水果、肉蛋等sku更丰富的生鲜类商品。采取的模式为消费者线上预订支付,并在指定提货日期于线下门店自取。
便利蜂相关负责人向北京商报记者表示,蜂超市目前仅在北京部分门店做测试,未来会看运营情况决定具体的推广计划。与便利店相比,“蜂超市”有更多的SKU,可以更好地满足顾客计划性采购的需求,结合便利蜂的便利店、外卖业务,可以形成多层次的服务体系。
事实上,在蜂超市之前,便利蜂刚刚试水了自营外卖服务,为门店三公里范围内的线上订单提供30分钟配送服务,且配送范围目前已经覆盖北京大部分区域。消费者在便利蜂的小程序和APP上下单,可配送的商品覆盖门店内销售的包子萌煮、热食便当、现磨咖啡、休闲零食、日用百货等全部品类,部分区域也可配送蔬菜水果、肉蛋水产等商品。
不过,记者也注意到,不同于外卖的即时配送,蜂超市主要针对“计划性采购”需求:消费者在线上提前下单后可预约提货时间,但是提货时间通常都是下单的两天以后。对于消费者来说,在提货时间的选择上方面似乎不够灵活。对此,便利蜂相关负责人表示,蜂超市的商品在消费者下单后主要由仓库配送到门店,这项业务目前还处于测试阶段,还在持续优化,配送效率很快会得到提升。
各种跨界,寻流量变现
对比其他便利店品牌在发展前期基本都将业务重点放在线下门店的商品运营和供应链等方面,便利蜂在创新业务上的尝试显得频繁。除了正在试水的便利蜂外卖与蜂超市以外,无人支付设备已经在大部分便利蜂门店上线,前不久,便利蜂还宣布推出影视合作计划,拟开放门店和产品线,与影视作品进行更深度的场景与内容合作。
各种跨界合作背后,便利蜂或在寻找流量变现的机会。根据最新数据,便利蜂目前在北京、上海、南京等城市的门店总数已经达700家。业内人士认为,便利店门店数量达到一定规模后,企业一方面要考虑怎样为不断增长的用户提供更多元的服务,另一方面则是如何挖掘现有门店和用户资源的更多价值。
举例来看,全家便利店在有了一定的门店和会员基础以后,也推出了付费会员服务和线上商城,满足用户的更多细分需求。
新零售分析师云阳子认为,由于便利店门店内的商品数量有限,借助即时配送或电商有机会触及更多消费者,对于传统便利店来说,还是很有做电商的价值的。对于小业态来说,维护好门店范围内的用户至关重要。线上渠道除了能带来新的流量和更全面的服务模式,促进销售增长以外,便利店企业也可以通过线上渠道进一步探索发展社群等更多模式,增加与消费者的互动。
场景差异,扩客群迎挑战
sku数量有限的便利店实体门店较难满足更多场景的消费需求,因此也引发了各种电商尝试,打通线上渠道后,便利店企业无疑能拿到更立体、多场景的消费数据,进一步完成数字化转型。此前全家、7-11等不少便利店也都已有触网行动。不过便利店做电商尚未有较成功的案例,具体模式还有待进一步摸索。而自营电商和配送尽管能在服务品质上更有保障,但是背后也面临着更多挑战。
北京商报记者注意到,无论是外卖还是蜂超市,尽管与传统便利店相比便利蜂销售的商品范围已经增加了不少,但是与超市快送或每日优鲜等生鲜电商对比,可选择的品类还是相对有限。
中国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院互联网经济研究室主任李勇坚认为,从传统综合电商到生鲜电商,再到超市的电商和外卖服务,当下消费者面临的线上购物选择已经非常多,有太多各种层次的选择,线上平台不仅需要提供消费者真正需要的商品,还要能让消费者以最便利的形式购买,从采购到物流、用户体验、大数据技术等各个环节的工作都不简单。对于便利店企业来说,目前来看电商平台只是原有服务的延伸,显然无法与市面上其他更专业的电商平台做对比。
云阳子也认为,便利店的商品结构主要是满足一些急需的、便利性的需求,很难满足家庭日常的消费需求。另外,传统便利店门店主要是做即时消费的流动客为主,电商是做固定客为主,二者经营思维不同,要想深度融合流动客和固定客的话,势必要对传统便利店进行门店、商品等方面的系统性重构,否则的话加码电商渠道可能也只是辅助,价值不会太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