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奇认为,任何投资都有风险,基金投资也不例外。在刚过去的2006年里,中国股市出现了大牛市行情。在股票市场强劲上涨的推动下,股票型基金取得了有史以来最好的业绩,平均净值增长率为109.83%,54只基金年净值增长率超过100%。
基金的高收益给投资者带来丰厚的回报,在基金巨大赚钱效应吸引下,越来越多新投资者开户加盟,许多老股民也纷纷转变成基民,基金投资者队伍迅速壮大,基金数量和规模也出现爆炸式增长,全年共发行了90只新基金,加上老基金的持续营销,基金总规模增幅超过了4000亿元,相当于过去5年的总和,获得了超常规发展。
然而,在看到基金的赚钱效应之后,部分投资者将基金当做无风险的收益方式,通过抵押汽车、房产、借钱、贷款等方式将资金投在基金上。这种过度投机带来的风险是非常巨大的。无论是从投资角度还是从理财角度,理性是投资的基石,基金投资不能忘记风险。
在不同的市场阶段及时调整自己的投资收益预期是非常必要的。我们或许不能肯定此时是不是恰当的入市时机,至少可以肯定,今后的基金收益要继续保持2006年的高增长恐怕并不现实。因为国内股市虽处于前所未有的大好发展阶段,但经过2006年的全面恢复性上涨后,今后的市场情况变得更为复杂,不可能始终呈现普涨的“皆大欢喜”状态,股指波动幅度明显加大,基金取得投资收益的难度也将加大。基金虽然是一种专家理财品种,但也是一种有风险的投资,“专家”也并不能保赚不赔。
以往的一些数据就很能说明这一点,从出现开放式基金的2002~2005年,股票型基金的年平均收益率分别为-5%、18.99%、-11.9%、3.5%。一旦投资收益达不到持有人的心理预期,将会给基金公司带来巨大的赎回压力,促使基金公司对基金持仓的品种进行被动式调整,导致基金净值的非理性波动,最终又会使持有人的收益受到冲击和影响。
2006年股市狂飙以及基金发行热潮甚至引发了不少基金业内人士的忧虑:“有些投资者就是冲着100%收益来的。这是我们最为担心的。”在基金经理看来,正常状况下,基金一年能为投资者带来10%~15%的收益已算不错的了。所以说,在股市火红、人们趋之若鹜时,冷静地分析、理智地判断、谨慎地抉择尤其重要。如果市场已处高位、波动加剧、难以判断下一步的趋势时,投资者要及时调整自己的收益预期。一方面可选择基金产品的定期定额计划,以分摊投资成本;另一方面,调整自己的资产配置,将自己的偏股型基金资产适当减少,以有效回避系统性风险。
总的来说,股指处于高位时投资者要冷静地考虑自己的风险承受能力,理性地投资基金。在这种情况下,多看少动是比较明智的抉择,因为市场永远会有机会,即使错过了一波行情,以后还会有另一波行情。不管什么时候,风险意识都是应该排在第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