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菲特如何让资产增值
用自己的100美元开始合伙投资企业
巴菲特从哥伦比亚大学商学院毕业,在格雷厄姆的投资公司实习了两年后,回到故乡奥马哈。然后以身上仅有的100美元开始了他的合伙投资企业。
合伙投资在美国是相当盛行的集体投资行为。巴菲特集结了家族及亲朋好友等7位合伙人的资金共10.5 万美元,担任合伙人代表开始进行资金的管理与操作。连办公室、秘书都没有,完全从零开始。
当他在13年后解散这个合伙投资企业时,各位可以想像其资产已经达到多大规模了吗?该合伙投资企业的可运用资产已经膨胀到1.5亿美元,而在此期间,巴菲特得到的管理报酬则高达2 500万美元。其绩效如果以年平均收益率来计算,则高达30.4%,期间甚至从未低于美国最具代表性的股价指数一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的表现。
假设你将100万元投入股市,并以年收益率30.4%持续持有,13年后可以回收约3152万元。相信各位可以切身感受到,这个合伙投资企业的绩效有多么了不起了吧!
事实上,耳闻对于该合伙投资企业的好评,并希望将自己的钱委托巴菲特管理的投资人络绎不绝,只不过巴菲特以值得投资的公司已经不多为由,于1969年解散了这个合伙投资企业。
成为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董事长
之后,巴菲特开始介入伯克希尔哈撒韦这家化纤公司的经营。原本他的合伙投资企业就持有伯克希尔.哈撒韦超过半数的股权,在合伙投资企业解散之后,巴菲特就顺势以个人名义接手所有的伯克希尔.哈撒韦股份,在1970年就任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的董事长。
在巴菲特开始接手经营时,伯克希尔的本业一化纤事业已经面临利润难以提升的瓶颈。由于化纤产品已经变成一种“大宗商品”(commodity), 导致该公司的产品难以抵御国外厂商所制造的低价商品。因此,巴菲特在试图重振化纤事业的同时,也开始收购多家公司的股票,打算将伯克希尔转型成为投资公司。
其实,该公司可供投资运用的资金并非十分充足,但是由此正可以看出巴菲特厉害之处。伯克希尔把投资保险等事业的获利用来收购其他事业,也就是说,先投资稳定获益的公司,再将获得的利润投资在可以创造更大收益的公司上。
当然,巴菲特并不会因为收购其他公司,就介入干涉该公司的经营权,他和持有少数股权的一般投资大众其实并没什么不同。原因就在于,他只投资那些自已信得过的经营者所在的公司,而这正是巴菲特投资哲学的最大特色。
当他于1973年成为《华盛顿邮报》的最大股东时,曾经写信给发行人凯瑟琳格雷厄姆(Katharine Graham,于2001年7月17口逝世,享年84岁),内容如下: “《华盛顿邮报》属于格雷厄姆家族,因此我认为应该由格雷厄姆家族来经营才对。对我而言,这样的组合才是最完美的。”
这样的心态不仅是对《华盛顿邮报》,其至在他投资可口可乐、吉列等其他公司时,也都是一贯不变的。 在巴菲特声名大噪的今天,如果公司股票被伯克希尔点名买进,对该公司的经营者而言简直就是至高无上的光荣。巴菲特有多么受世人尊敬,从这些小插曲可见一斑。
伯克希尔的股价由6美元飙升至10万美元
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的股价由1962年的仅仅6美元,到2007年已经超过10万美元。算起来,在45年间涨了一万倍以上。如果纯就净资产(股东权益)来看,巴菲特身为最大股东时仅有2200万美元,但是到了2005年底,已经暴增至914亿美元。
所谓的净资产就是企业的全部资产扣除负债(借款)之后的实际资产。巴菲特是以净资产除以总发行股数得出的数值一“每股净值”一作为判断伯克希尔价值的指标。为什么呢?因为每股净值代表“股票的实际价值”,如果该数值能顺利增加,其股票价值当然会随之上扬。
如果翻开伯克希尔的年报,就会发现,每年都会在第2页.刊载“伯克看尔.哈撒韦的公司绩效vs.标准普尔500指数”对照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