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开大部分周期性企业的历史你会惊奇地发现,周期性行业的回报率远低于非周期性股票,而且大部分的周期性企业包括上轮的“大牛股”云南铜业、中金岭南、西山煤电、神火股份等都曾经经历过5~10年股价几乎一动不动的阶段,期间的波幅也很小(即使波段性操作回报也不高),一旦被套,可能数年都难以解套。
多个历史性事件的叠加催生了这轮罕见的周期性行业超级大牛市,首先最重要的是全球大宗商品牛市,其次是21世纪后中国经历了重化工业加速发展的工业化中后期阶段,使近十年经济进入一个极为强劲的高增长期,同时伴随着全球经济的繁荣,另外房改后中国房地产需求集中爆发,人民币升值、全球流动性过剩、股改助推资产价格暴涨,这些历史性因索的集中出现造就了周期性行业的疯狂。
决定周期性企业盈利最本质的是产品的供给与需求。供给的增长具有滞后性,过去几年需求的集中释放,使供给持续低于需求,促成价格飙开甚于从前任何一次繁荣期,同时把产能大幅提升到另一个更高的台阶。很多企业的产销量已经远超其历史最高水平,价格上涨、周期叠加及产量的快速提升形成了盈利的暴涨,加上流动性过剩等金融性因素最终成为超级牛市。
中国2000年后的工业化进程加速阶段,很多产品的需求经历了一轮从无到有从少到多的需求快速膨胀期。下游行业短期内产生大量需求,例如基础设施建设,包括高速公路、高铁、桥粱、港口、机场、城市改造等。房改后购房需求也形成爆发式地增长,还有汽车、造船等行业的需求也突然大量涌现。传导至大型机械、设备、资源等中、上游行业需求便同样得到快速的提升。经历集中式的爆发后,需求不可能一直保持这种高速增长从而进入平台期,未来能保持适度的增长就已经不错了,这也跟一个行业的发展类似。例如电视机行业,从无到有造就了长虹的几年辉煌,然而短短的燥发式增长过后必然只能是平稳发展甚至衰退。
未来部分需求可能在绝对值上能持续增加,但产能与需求、盈利与股价相匹配后,周期性行业暴涨的动力来自于需求的新增量而非存量。产能经过急速扩张后进入一个平稳发展期,产量与价格在平衡区域形成新的周期循环,因为基数已经很高,新增量的增长只能是缓慢的,盈利的波动区间将大幅收窄。
有的投资者把希望寄托其他新兴国家的崛起。以印度为代表的新兴国家的加速发展的确能带来较大的需求,但随着这些国家基础设施、房地产、汽车等下游需求的出现,本土相配套的上游企业也将会大量涌现,需求大部分将由本土而非中国企业满足。另外它们拥有比中国更低廉的劳动力,中国的成本优势将消失从而可能使部分产业发生转移,反而削减了中国企业的需求。
从供给的角度看,产能过剩一直是困扰中国经济的问题,包括钢铁、水泥、电解铝、造船、电力、煤化工等众多行业都面临供过于求的局面。若非4万亿投资人为地制造大量需求,恐怕很多强周期性行业仍处于水深火热之中。救市政策虽然暂时延缓了产能过剩困局的显现,却可能制造出更多的过剩产能,一旦依靠投资拉动的需求消失,未来多个行业消耗过剩产能将会是长期性的,供过于求将使许多强周期性行业缺乏持续繁荣的基础,更不可奢望重现前几年的火燦。商品牛市终结前,有色金属的金融属性引起价格大幅波动以及产能的相对短缺和扩张所需时间较长,可能会制造出一些较大的机会,但应当以股价再度大幅下跌为前提。
周期性行业以后并非没有机会,但从供求关系看这几年的暴利并不具普遍性,投资者不应该再按照惯性思维投资周期性行业。随着中国经济的逐步转型,经济增长速度的放缓,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的基本完成,劳动力成本上涨而发生的产业转移,以及全球商品牛市的结束,这些推动力将大部分消失或大幅减弱,周期性行业恢复常态。
只有当周期性企业股价被极端低估而投资者又准确把握了产业周期的情况下,才有可能获得超额利润,而绝大部分周期性行业投资机会和波动的可操作性将远少于现在。2008年大幅下跌后的快速恢复,使一些投资者认为投资周期性行业即使被套也仅是一年半载的事情,风险不过如此而已。事实上呢?未来一些周期性股票完全可能被套上十年八载。未来常态下的周期性行业风险收益比会大大提高,投资周期性企业可能面对大的风险而博取未必很高或者仅与非周期行业相当的收益,显然非周期行业的风险小很多。未来投资周期性行业应该保持谨慎,只有真正明显的大机会出现才值得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