沃伦巴菲特的投资策略,市场原则:如何评估一家企业
决定一个公司的内在价值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计算它的现行价值,首先要预测其全部生命周期内的现金流量,然后用相应的折现率贴现。巴菲特:“对于任何一家企业,如果我们能够预测到这家企业在未来100年内或终止运营那天企业与企业所有者之间的现金流入、流出量,再按一定利率折现,这便能为我们提供一个企业的内在价值数值。”
评析:巴菲特轻描淡写的这句话,背后有诸多深意。这一点体现巴菲特与常人的差异点,也正是这个条件决定他一定只找1)长远的生意;其次是2)看得懂的生意。因为只有长远,才能赚足够多的钱;只有看得懂,才能算的明白能回来多少钱。仅这两点,就淘汰掉99%的投资机会。
2019年2月23日 星期六 《巴菲特致股东的信》
再次谨记,巴菲特首先关注净资产的增长,其次是内在价值
商誉、企业价值的看法:用当前的会计准则看待控股收购;当持有垃圾公司A的股权,当出现问题时,便通过商誉减值等方法,以将a的内在价值与账面价值贴合。但如果a公司是非常好的投资,却无法通过账面价值反映出该公司可观的内在价值。随着时间,伯克希尔所持有公司的内在价值与账面价值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可以简单地理解为,巴菲特手中的金矿越来越多,但记账的数字永远是买入的价格。因此不能低估伯克希尔股票的内在价值增长。
他们的方法是看准机会,一旦有公司可以帮助削减诸多不必要的成本,就立即下手,完成收购。他们的收购行为极大的提升了生产力,这是过去240年美国经济增长的首要因素。没有每工时产出的商品数量和服务量的增加(衡量生产力提升的标准),经济就会不可避免的陷入停滞。(评价3g资本合伙人:豪尔赫.保罗的做事方法)
谈论保险业务:1、财产和意外险是旗下保险公司增长主要来源。2、保险公司的生意核心:提前收取保费,事后再支付赔偿金。这种“现在收费、未来赔付”的模式,使得保险公司长期拥有大量的“浮存”资金。(不知道保险公司是否有类似银行的资本金比例约束,如果没有,那么保险业简直是一本万利。即便保险业务本身的保费与赔偿金之间没有收益,大量的浮存金-无息长期贷款的投资也可以带来丰厚的回报。某种程度上说,平安倒是有点伯克希尔的影子)
承保利润:保费收入>费用支出与最终理赔损失的总和;
因为浮存资金的存在,保险业务的竞争非常激烈,甚至达到整体处于重大承保亏损的地步。(这是美国保险业务的现状,那么我们对比中国的保险业务。承保利润是否还有充足的下降空间?无息资金是否还有可观的投资收益?平安是否是值得在这个思路上分析的标的?)
浮存资金在伯克希尔的账面价值计算时,全部记为负债扣减。但实则是可循环的负债。欠下1美元实际永远不会离开口袋的债务完全不同于欠下1美元明天就要还回去的债务。在也是评估保险业务收益的重要逻辑
当前gaap会计准则与真实企业价值的差别:
无形资产在制造业、服务业及零售业的应用:有些无形资产会随时间而失去价值,有些则完全不会,有些甚至还会增值。如客户关系、品牌价值。
生产力提高带来经济繁荣,同时带来的问题:
1)生产力提升,受益最大的总是富人。(分配不均、基尼系数扩大)
2)生产力提升常常引发动荡:创新技术颠覆现有社会的规则、利益格局,资本家和劳动者都将付出代价,动荡以形成新的动态平衡
巴菲特的善良:大多数美国人获得的持续繁荣,不应让那些不幸的人(行业消失又不再具备学习能力的下岗人员)承受贫困的大家。
从长远来看,短期内的小概率事件一定会发展为必然事件。(比如大国的战争,即便某年发生的概率是1/30,100年内至少发生一次的概率是96.6%)
2019年3月3日 星期日 《巴菲特传——一个美国资本家的成长》
巴菲特的价值投资有别于格雷厄姆的重点在:内在价值。在格雷厄姆的策略中,“烟蒂股”——通过对财报反复的挖掘便能够找到价值被低估的股票,是他唯一喜爱的。但巴菲特通过美国捷运、迪士尼的投资,公司质量的重要性愈发提高。
美国捷运:在遭遇危机时,巴菲特去调查并思考消费者如何看待捷运/在消费时如何判断,他认为危机对于消费者选择捷运没有任何影响,并且伴随着航空业的进一步发展,捷运将继续受益。在这笔投资判断中,起决定性作用的2点:消费者/市场如何看待捷运、捷运的管理层用正确的态度,一种突出的道义去承担责任(再加上航空业的发展)。
迪士尼:1、华特迪士尼本人对迪士尼的热爱与热情打动巴菲特;2、巴菲特去看迪士尼的电影,发现都是家长带孩子来;3、巴菲特在分析迪士尼手中的白雪公主这些图书、电影的版权的潜在价值。——以上构成账面上看不到的内在价值
geico/保险:巴菲特意识到保险的核心在于永远拥有不用偿还的资金,而这笔资金本身能够带来的收益。——内在价值
巴菲特的能力:每年阅读上万份年报,通过大量的研究去寻找可能性;反复的思考,去想清楚商业模式;即便在此之上,他仅做到第一形态:格雷厄姆的价值投资;于是他基于对公司质量、亲身思考如何运营公司的看重,转向深入思考一门生意的内在价值。
而衡量内在价值的直接手段,又表现为每一笔投资的金钱,能够带来多少收益。因此他尤其侧重:1、被低估的内在价值,这保证他买入的市场价本身已经很实惠;2、弄清楚在真实的企业价值的基础上,他的投资通过这些生意能够带来多少回报。——典型的是他偏好能够拥有定价权的企业(喜诗糖果、可口可乐)。
很显然,在巴菲特看来,产线的现代化的效益并不突出(削减单位成本的影响力,远不如提高收入。并且很可能存在其它地方的成本远低于你现代化之后的。比如中国的纺织业vs美国现代化的纺织业,中国的廉价劳动力的优势是无法阻挡的)。而可口可乐每段时间能够提价并被大众接受,才更加直接有效的增加收入。
在此基础上,新凤鸣这家公司该如何思考呢?我相信巴菲特会这么想。如果合成化纤已经出现全球的pk,新凤鸣想通过现代化来对抗东南亚等地的廉价劳动力,巴菲特必然不同意新凤鸣的收益再用于扩张的投入。而如果这一产业始终在中国内部竞争,新凤鸣仅需要和同期的对手pk,那么巴菲特或许会按照美国成熟航空公司的竞争来思考。新凤鸣该如何保持竞争力?如何在稳定规模的市场中提高收益?如何提高市场的份额?如何控制它的成本?这些维度或许是更应该思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