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系投资
进入了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开始出现一种“新”的投资战略。曾经是典型短期交易者的机构投资者的行动变得越来越像公司股东了。这种投资观还渐被称作“关系投资”,它反映了在投资者和公司之间建立一种长期关系的要求。证券及交易委员会的支持并鼓励机构投资者在公司投下大宗赌注,这样机构投资者就能更像一个长期股东那样行动。
关系投资的逻辑是浅显易懂的投资者提供有耐心的资金,反过来允许基金管理人追求共同长期目标。投资者和基金管理人都不再为短期股价变动而焦虑。关系投资吸引机构投资者的地方在于它的潜在回报率。鉴于80年代消极指数投资提供了十分可观的投资回报率,90年代可能会面临一个更恶劣的环境。
今天的养老基金持有美国全部证券近55%的份额。过去,当投资者对公司及其管理层失望时,解决办法就是卖掉该公司股票,寻求另一个投资目标但当庞大的养老基金决定退出某个业务时,它即使只卖出1%的资产,这个1%可能会代表公司股票非常大的一个份额。这样,在一次交易中就会有价值成百上千万美元的股票易手。这种交易往往是破坏性和非盈利性的。为了避免这种破坏性的交易,机构投资者正在学会长期持有普通股,并和该公司的管理层合作,提高公司经营水平,这或许比简单地卖掉公司股份更有利可图。
关系投资还在不断发展进化。在最极端的形式中,它也会引起公司管理层与投资者的对立,但这已不像八十年代那样严重那时投资人串通一气排挤公司管理人员甚至分裂公司。现在关系投资者更愿意和公司管理人员合作来增强公司的力量。在最温和的情形下,关系投资仅需要有耐心地提供资本和监视公司这就允许管理人员继续执行其公司政策而不必担心可能出现的解雇和投资者的唠叨不休。这正是巴菲特所采用的投资形式。
巴菲特的目标不是先收购一个公司然后再去寻求一个重大变动。相反,他总是避免这种情况出现。甚至那种为了提高股东收益而与公司管理人员当面冲突的情形都是难以想象的。因为他只购买那些管理者对股东负责的公司。巴菲特通常会将自己股份的投票权授予公司管理人员。虽然有时这种做法能为他在公司董事会谋得顾问之职,但这并不普遍。例如,在通用动力公司和威尔斯法高公司,巴菲特移交了投票权但并没有进入董事会。
巴菲特甚至在关系投资一词还没有出现、还远未流行起来之前就支持这种观念。当伯克希尔公司购买了一个公司的大宗股权后,巴菲特总是向管理层保证:他们可以自由地做他们的工作而不必有所顺虑。“这种保证,再加上一个优秀的管理者和一个出色的公司,为投资上的丰收提供了沃土。这就是我们的经营之道”。我们知道长期以来巴菲特的投资方法一直被证明是成功的。巴菲特的理论并没有超出普通人的理解力,他独一无二的投资方式现在得到越来越多的支持。这里或许你想知道怎样才能运用他的投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