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已经接受了太多的关于底部特征的描述,诸如技术指标的超卖与背离以及有的专家根据相反理论所指出的市场见底的情形。可事实上很少有投资者能够依据这些,对底部作出明确判断,以至于使他们在迷茫与仿徨中坐失抄底良机。技术指标信奉者们的失误当在情理之中,而那些谈起相反理论头头是道的人也总是错判底部则多少让人有些遗憾。究其原因,是因为他们未能找到能够指明市场底部的明确标志。相反理论认为,多数投资者看空后市时就是底部,笔者根据这一原理还总结出了市场见底的另外两大标志:
标志之一:股指跌到最低点时,股评人士看跌的意见基本趋于一致,只有极个别的股评人士看多。当股指自该低点止跌反弹后,股评人士对后市短期趋势看法虽有分歧,但多数人坚持认为市场调整的时间仍然没有到位,后市仍需调整。股评人士的观点反映了大众投资者对后市的看法,这不仅因为股评人士在思维逻辑上与大众投资者有着相同的推理程式,而且还因为股评言论本身也在影响与强化着大众投资者的看法,多数股评人士看错后市是市场规律的客观要求,但在有逼空行情发生和新股民大量涌入的情况下,多数股评意见会出现短期与市场趋势的一致。
标志之二:股指经较长时间缓慢盘跌后突然急速下跌并略有放量或股指经急跌之后放缓而且缩量下跌。股指的这两种下跌方式体现着空头的不同耗尽途径。
从渐进释放发展为集中一次性衰竭。如图9-67所示,2005年6月和2005年7月开始的牛市以来,两市股指所发生的较大调整所形成的底部大多属于以上两种类型。比如1998年6月初上证指数在下跌途中经两波反弹之后,在7月中旬窄幅横盘整理,8月6日突然大幅下挫,8月18日、17日连续两日暴跌。在止跌前的一个交易日8月14日成交量略有放大,8月18日市场止跌并以小阳线报收,形成了一个中期底部。相似的还有,1997年5月中旬起上证指数经数月震荡盘落后,于8月18日反弹上行,9月14日到达1264点后开始急速下跌。至9月22日、23日连续两日,略有放量(23日成交量为30亿元,比22日放大5亿元)创下1025点的新低后止跌,形成了又一个中期底部。因此,当市场在长时间盘跌后突发持续性加速下跌,并且成交量略有放大时,一般可形成中期底部。另外,当股指在上升途中因利空因素诱导或在无利空消息下突发暴跌,一段时间后放慢下跌速度并伴随成交量的萎缩,若当持续下跌的某一天的成交量出现大幅萎缩时则可确认为底部。比如1999年“5.19”行情的底部即为此类型。1999年4月21日至4月27日,在5个交易日内上证指数从1173点急跌到1089点,跌去84点,而之后的5月7日至5月17日在7个交易日内上证指数从1131点跌到1047点,跌幅也为84点,后者的下跌速度显然已经放慢。同时5月17日的成交量仅为21亿元,比之前期的30亿-50亿元成交量大幅减少。值得指出的是,股指的一个持续急跌过程往往为9个交易日,例如上例中的1997年9月11日至23日和1998年8月6日至18日的大跌所持续的时间都经历了9个交易日,这一时间周期特征具有普遍性。根据江恩理论,当股指发生较大幅度的调整时,其跌幅往往为25%、33%、50%、66%、75%之一,这一规律也为我们判断市场的中长期底部提供了重要依据。比如1999年“5·19”行情之后,上证指数从1756点跌落至1341点,落差为415点,跌幅为415/756=23.63%,与25%相接近。
综上所述,股评言论与日K线走势应是我们判别市场底部的主要依据。笔者认为量价关系涵盖市场一切信息,而表达量价关系的市场日K线运行形态,是影响市场的千变万化复杂因素发生作用的最终结果,因此只有抓住量价关系及其动态特征这一本质,才能准确无误地判断出市场的底部。自1996年牛市以来,市场的调整从轮廓上划分大多为两段式,即一个慢跌过程和一介快跌过程,两者必然是一先一后。若市场开始于慢跌,则必经快跌才能见底,相反若市场起始于快跌,则必经一缓冲才能见底。
图9-67 2005年的长期大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