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具有代表性的周期性行业就是金融行业。
金融行业包括的子行业非常多,像大家熟悉的银行、保险、证券,都,是金融行业的子行业。另外像金融消费、金融租赁、资产处理、基金公司、投资银行,甚至典当行都可以算是金融的子行业。
目前国内上市的金融公司,主要是以银行、保险、证券为主,所以我们重点研究这三个行业,俗称金三胖”。“命三胖”虽然都是金融行业,但是彼此却有非常大的不同,并不能套用同样的策略。金融行业体量实在太大,哪怕是单拿出银行、证券也有很多产品。
我们先单独看看银行、证券等子行业的特点和基金产品,再来看金融行业整体的特点和产品。
行业简介和特点
银行是最重要的一个金融子行业,也被称为百业之母。我对银行还是挺有感情的,毕业后的第一份工作就是在银行。
银行具备不错的商业模式,可以简单地看作是“两个收入,两个费用”:利息收入,非利息收入,利息费用,风险准备金。
例如,银行可以以3%的利率从储户手里收集钱财,然后以6%的利率贷给企业。贷款的利息就是利息收入,支付的3%就是利息费用。
另外银行还可以收取中间收入或者渠道费用,例如于续费、管理费。这个费用与利息无关,所以是“非利息收入”。
银行贷款给客户,如果客户还不上钱,银行就得从自己的收益中拿出一部分米弥补亏空。这个用米弥补亏空的资金要预先准备好,这就是“风险准备金”费用。
所以,简单地看,可得:
银行的收益=利息收入+非利息收入-利息费用-风险准备金=利差收益+非利息收入-风险准备金。
从这个商业模式,我们可以看出银行的周期性受宏观经济的影响较大。当经济处于下行周期,客户还款质量下降,风险准备金增加,同时国家也要降息来刺激经济,所以银行利差收益减少,风险准备金增加,银行效益就会变差。当经济好转时,国家要给经济降温,客户还款质量也变好了,银行效益就会变好。因为经济周期直在波动,所以银行也会周期往复。
银行的盈利没有必需消费和医药那么稳定。从这几年国内银行股的盈利也可以看出来,各家银行不再齐头并进,而是出现了明品的分化。
银行可以看成百业之母,地位特殊。
如果没有银行,让能够提供资金的出借方和需要资金的贷款方自己去对接,那成本是非常高的。银行起到一个润滑的作用,国家担保信用,银行负责出面揽储放贷。从这个角度,银行永远都要在国家的监管之下,即使放开了牌照,银行的营业也要受到中国银行业监督委员会(简称银监会)的监管。享受国家信用,同时也要付出部分自由。
无论是哪个行业要发展,都需要资金,银行的贷款是目前企业资金的主要来源。对个人也是如此,银行的房贷是个人解决住房资金需求的最主要途径。对资金的需求是永远无法得到满足的,所以“银行是个没有天花板的行业”。
同时,银行也是国家调节经济的工具。基准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率是非常好用的工具。通过基准利率调节企业的负债成本,通过存款准备金率调节银行可以用于放贷的资金量。必要的时候,银行也可以从国家低成本地获取流动性,来解决流动性危机。
很多人把银行看作是同质化经营的行业,的确大多数银行都遵从上面说的商业模式,提供的服务大类也差不多,但是银行并不是同质化经营,它们的差异体现在对风险的控制上。
在经济景气周期,所有银行都在赚钱,都在打张业务,看起来差不多。但是进入经济下行周期,风控能力强的银行计提更少的风险准备金,利润波动小,周期性小,能实现稳健的收益增长。不同风控能力的银行长期增长能力有天壤之别,经历过几个周期后差距就非常明显了。
优秀的银行并不是只有种模式,事实上,因为金融业是非常庞大的行业,专注于某一个方面做到非常优秀的银行,都可以活得非常好。
(1)注重利差收益的银行。
对于大多数银行来说,利差收益都是最大的一块。专注于传统“利差收益”的银行,会努力将存款成本降至最低(利息费用降低),同时严格把控贷款客户的质量,努力将业务布满在不同的地区,分散贷款的风险,降低风险准备金费用。这是银行业最正统、最保险的发展模式。巴菲特长期持有的富国银行就是这方面的典型。
国内很多银行也是以此为核心。像很多银行经常提出的口号“存款立行,贷款兴行”,就是把重心放在利差收益上。
(2)依赖区域经济发展的地区性银行。
彼得林奇(Peter Lynch) 在他的书中,介绍过自己比较偏爱的一些地区性银行。地区性银行是比较特殊的一类银行,这类银行大多业务集中于一个地区,相比较富国银行这种业务分布广泛的银行来说,这类银行在分散贷款风险方面会有先天劣势,但是它们也有自己独特的优势。
由于业务比较集中在一个地区,因此地区性银行的资产质量、业务量与当地经济的发展情况、当地居民的金融习惯高度相关。如果当地经济发展良好,或者说居民偏爱储蓄、诚信良好,那么银行的资产质暈会非常高,相应地,风险准备金会比较小。
区域性的银行大多与当地政府、企业关系更加密切,能获取很多稳定的业务。例如北京银行,基本包揽了北京地区市属高校、医院等单位的代发工资、贷款等业务。腾讯与北京银行合作京医通,就是看中了北京银行常年经营的这块独属蛋糕。这也是护城河的一种形式。
(3)注重非利息收入的银行。
越足依赖利差收益,就越足需要银行尽可能地做到低成本揽储,低风险放贷。这种模式不可避免地会受到经济周期的影响。在经济下行周期,原来质量较好的客户还款能力也有可能下降,从而让银行大幅增加风险准备金,利润大降。所以有的银行就试图在“非利息收入”上功夫,提升非利息收入的比例,可以降低银行的周期性波动。
例如兴业银行的银银平台。一些中小商业银行,例如农信社和农商行,资金来源比较稳定,它们需要运作资金盈利,而另一些金融机构则缺少资金,不能很好地满足客户的贷款需求。兴业银行就建立了银银平台来对接,作“买水的人”,早涝保收。银银平台每年有稳定的几千亿同业业务存款,资金托管业务几万亿,这样稳定的基础和规模优势是其他银行难以竞争的。
再比如资产证券化和互联网银行,都是银行尝试摆脱传统利差收益的周期性,发展非利息收入的方向。
资产证券化能让银行摆脱资产的束缚,让自己变得灭“轻”,降低经营风险。银行只需要发挥自已经营风险的优势,获取贷款业务,然后将贷款打包出售。
互联网银行甚至打出了“无需存款”的银行,利用自己在信息方面的优势,直接对客户的风险定价,对接资金提供方和需求方。如果未来社会诚信体系建立得非常完善,理论上是可以实现无需存款直接对接的。
优秀的银行,大都是围绕“摆脱传统利差收益的周期性”而努力的。例如优秀的风控能力,能让银行计提更少的风险准备金,不全J在经济下行周期影响利润太多。提升利差收益之外的非利息收入占比,可以让利润更稳定。通过资产证券化等让白己变“轻”,可以摆脱资产质量的包袱。
对应指数基金
投资银行业,有两种选择。一种选择是投资前文介绍过的上证50指数、基本面50指数、H股指数、50AH优选指数等相关的指数基金。国内的银行股规模都比较大,所以在这4个以投资大盘股为主的指数中,包括了很多银行股。投资这4个指数,也就意味着在很大比例上投资了银行股(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如果投资了这4个指数基金,也就不用再专门投资银行业的指数基金了,避免重复)。
如果想专门投资银行业,则可以投资银行业的指数基金。目前国内的银行业指数基金,基木上都是追踪中证银行指数。中证银行指数是从2004年12月31日1000点开始的。
分级基金是最近几年兴起的一类比较特殊的基金品种。
分级基金由三部分组成。母基金是一只普通的指数基金,投资分级母基金,与投资其他指数基金的方式是一样的,投资者可以持有分级母基金来追综对应的指数。
在母基金的基础上,分级基金还会斥分成分级基金A份额和B份额。其中,A份额相当于一个债券型品种,目的是获得一个较为固定的收益; B份额相当于一个杠杆型品种,目的是在指数基础上加杠杆,获得更高的收益,当然了,由于加了杠杆,其风险也非常大。
由于分级基金A份额和B份额的投资特征、投资难度都与普通的指数基金有很大的不同,所以从2017年5月1口开始,国家限制了分级基金A份额和B份额的投资门槛,需要有30万元以上的资金才能投资。
而母基金是一只普通的指数基金,没有30万元的投资门槛,跟其他的指数基金一样可以正常交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