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首次经历滞胀
图1-19PPI和CPI指数
图1-19是过去20年里PPI和CPI走势图,一直以来PPI都是领先指标,并围绕零轴呈现清晰的周期性波动,当经济衰退发生,PPI下降并跌入负区间后,CP都会在数月后跟随跌入负区间。读者会问:为什么经济衰退P就要下降呢?这是因为衰退发生后,总需求不足,而产能却无法马上调整,加上工业经济时代投机性库存巨大,当经济衰退时这些库存会被抛售,结果就是总供给大于总需求,因而工业品的价格都是下跌的(尤其是包含人类劳动较少的初级生产资料,其价格更容易下跌)。但从2012年2月PPI进入负区间算起,已经有两年的时间,CP的数值却始终大于2,现在又出现反转向上的信号,曾经达到3的水平,负的P清楚表明总需求疲弱和产能过剩。CPI和PPI的反差表明中国自改革开放到现在首次进入滞胀状态。总供给一总需求模型认为滞胀是由于总供给曲线的向左移动造成的,总供给曲线向左移动的原因都可以归结于要素成本的上升。
PPI长时间为负数表明不存在输人性通胀和自然资源瓶颈的因素,因此要素成本的上升很可能产生自人力资源方面。在不进行需求刺激的情况下,总供给曲线的左移会使得实际的就业水平低于自然水平,从而使劳动力市场因供过于求而出现调整,劳动力市场调整的过程必然伴随CP的明显下滑,因为作为CP主要影响因素的食品和服务的成本大部分由工资构成。但现在CPI不但没有下降反而上涨,表明中国劳动力市场是供不应求而不是供过于求,这就确定了供给曲线左移的确是人力资源要素的成本上升推动的,而劳动力市场在经济下行的情况下出现供不应求的局面只能解释为中国已经跨过了刘易斯拐点。
某些经济学家认为中国在2004年至2005年期间跨过了刘易斯拐点,其理由主要是工资从2005年开始快速上涨,但我认为这很可能是不正确的。从2005年至2008年,全世界都经历了快速的物价上涨过程,尤其是以油价为代表的大宗商品的价格上涨,中国同期PPI的上涨甚至比CP上涨还要强劲,由于PP的组成大多为可贸易品(可以进行国际贸易的商品),受一价定律和购买力平价约束,因此,PPI的强劲上涨不可能是由中国的工资快速上涨造成的,2012年和2013年中国工资快速增长而PPI深幅下跌就是最好证明。从此可以推测CP和工资在2005年至2008年的快速上涨与PPI上涨的原因一致,都主要是由全世界范围投资过度导致的普遍价格上涨造成的,而不是由中国跨过刘易斯拐点造成的。此后在2008年CPI跟随PPI大幅下跌并进入负区间的事实加强了这一推测的可信度。就如图1-19所示的价格信号而言,只有在201l年开始的这轮衰退中才清楚表现出中国已经跨越刘易斯拐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