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7日消息,近日,继支付宝红包短信轰炸时间后,勒索病毒捆绑微信支付又卷土重来,两大移动支付巨头纷纷遇到麻烦事。目前,得益于移动支付的广泛应用,许多地区已经迎来了无现金时代,出门不带现金也成为许多人的生活习惯。但支付宝和微信为居民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给灰色产业带来了巨大的便利。
伴随着移动支付的高速发展,网络诈骗也水涨船高,而对于手机安全工具来说,很多安全工具只能做到时候反馈与拦截,在于恶意程序和网络病毒的斗争中提升防御性能。相对于移动支付的流行普及和诈骗分子的疯狂蔓延来说,手机安全的发展已经滞后了,在支付、安全与诈骗三方之间,安全技术亟需迎头赶上。
移动支付方便快捷,具有传统支付方式无法比拟的优势,但同时也因为移动设备上储存了太多的用户个人信息,以及移动支付端独有的特性,这些都使得用户的移动支付资金面临诸多风险。如果缺乏足够的安全保护,那么个人隐私数据将完全处于暴露状态。消费者通过电商平台和电子钱包上的各类交易记录和数据,往往会被犯罪分子盗取并在暗网上进行售卖。
对于消费者来说,通常最关心的就是,自己的钱会不会因为移动支付过程而被盗取,造成个人财产损失,但移动支付的安全性远不至此,影响也比这复杂得多。移动支付的过程实际上也是个人信息迅速传递的过程,信息容易被邪路和盗取,为不法分子提供了可乘之机,而手机系统的漏洞或支付平台安全技术不到位,也会导致一些能窃取用户隐私的恶意软件愈发猖獗。
目前,在国内的移动支付市场,随着行业不断发展,人口红利逐渐消退,获客也愈发困难,红包与扫码成为支付巨头们抢占支付场景和增强用户粘性的重要手段。扫码已经成为消费者的日常习惯,而其背后却隐藏着如勒索病毒这样的巨大安全隐患,再如支付宝原本为营销与获客而退出的赚钱红包,也成为部分诈骗分子的牟利工具。这两次时间虽然并没有给两大支付巨头构成多少威胁,也没有造成重大损失,但却给正在追求高速发展的移动支付行业敲响了警钟,个人隐私数据安全的重要性不容忽视。
当下,二维码成为网络支付的重灾区,有人在违停车辆开印有虚假转账二维码的罚单;部分犯罪分子在共享单车上覆盖虚假的打款二维码;有的甚至利用窃取的信息办理个人贷款,让用户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背上巨额债务而倾家荡产。
支付、安全和诈骗三者之间的长期竞赛,长期来看,要通过监管部门、安全厂商、支付平台及银行等长期紧密合作,才能提升移动支付的安全系数和健康的消费环境。移动支付不仅在便捷程度上要快速前进,安全防卫能力同样不能落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