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围绕小米的质疑有点多。
小米先要稳定股价,先承诺不减持,然后回购股票。
去年7月9号上市,到达每股22.2的高位之后,小米基本上毫无抵抗一路下跌。上市之初,小米市值800亿美元左右,现在,估值300多亿,小米股票的投资者没有像雷军所说的赚一倍,可能被被削掉了一大半。
市场的事情,谁也说不准,上市时,雷军对标的是腾讯和苹果,“很多人问我到底是给小米腾讯的估值还是苹果的估值,我说我要腾讯乘苹果的估值,因为小米是全能型的。”
话满则溢。当一个企业家、程序猿开始满嘴跑火车,后面的事情就有点难以掌控。
小米现在做成了沃尔玛、消费贷款公司、互联网营销生态的集合体。从基因上,更接近沃尔玛。
小米回购 手笔太小
这一次小米回购规模太小。
1月21日,小米集团发布公告,公司于1月18日回购了984.96万股B类普通股股票,平均价为每股B类股10.20港元,总计斥资近1亿港元。
就在一天前,1月17日,小米用每股B股股份9.7625港元的价格,回购614万股B类股份,耗资近6000万港元。
两次总计回购 1598.96万股,占已发行股份数的0.071%,接近1.6亿港币。截至1月18日收盘,小米集团上涨4.31%,到每股10.16港元。
对比一下,5家拥有巨额现金的美国科技公司,苹果、Alphabet、思科、微软和甲骨文,2018年前三季度回购了超过1150亿美元股票,比去年全年翻了近一番。
回购、推高股价是宽货币时期的标准动作。高科技公司的海外现金流,加低息负债,回购概念,造就了一波美国科技股大牛市。
现在,考虑到借贷成本,不是大规模回购最好的时候。小米账上不缺钱,但极端注重现金流的雷军,估计不会承诺把几十亿资金投资到股市上。
过于强调性价比 变成原罪
华为受到追捧,就因为两件事,1,大规模研发,安抚了社会的痛点。2,激动的时候不忘常识,嘴里不跑火车。
雷军针对红米,最近说的金句是:生死看淡,不服就干。
应和的人不多,可见大家对于高性价比这事,有了深层次的怀疑,你把价格压得这么低,上下游供应商怎么办?中国制造业需要的到底是什么?是极致的性价比,还是什么?
经常被比较的是,小米研发投入是华为的零头。
2016年,研发费用为21.04亿元,2017年,研发费用为31.51亿元,2018年上半年约25亿元,全年研发有望达到60亿,同比增长90%以上。
华为则一骑绝尘。2016年,研发投入764亿,其中手机和手机芯片研发投入超60%,即为450亿,是小米的20多倍。华为近十年投入研发费用超过3940亿元。据说麒麟980这一款芯片的研发成本就超过了5亿美元,约为35亿人民币,比小米一年的研发投入还要多。
跟华为比有点不公平,但这两年被怼的巨头,几乎毫无例外是研发投入不足的巨头。这反映了吃瓜群众的情绪。
华为不打性价比这个牌子,也很少打民族品牌,他就是高中低端品牌拎出来逐个打,小米现在不得不跟上队形,高低端分成子品牌,独立运作。
诱惑太多,无法抵挡。
粉丝买了单,帐面上趴着钱,做金融太容易,大部分电商会做消费金融与供应链金融,这是打兔子篓草的事。
压成本压到匪夷所思
小米的绝招被质疑。
小米有三个杀手锏,互联网营销、生态链、供应链管理。
但是,小米的核心优势只有一个,那就是对供应链的绝对掌控力,没有掌控力,哪有小米的性价比,哪有“净利润不超过5%”的豪言?
小米牛到不行,现金循环周期是负的。看看下面这张表:
现金循环周期=存货周转天数+贸易应收款项天数-贸易应付款项天数
teenager老窝写了一篇文章,小米是怎么管理现金流的。
2017年12月31日,小米账面上客户的预付款34亿,按照当年小米存货周转天数45天计算,小米一年周转约8次,对应1146亿销售大约是140亿/次,这意味着24%左右的货款是预付款,是由“米粉”这样的粉丝垫付的。
截止2017年底,对应17年1146亿销售额的,是163亿的存货,55亿的应收账款和高达340亿的贸易应付款。
存货少,应收款少,贸易应付款多,小米话语权之大,让人联想到当年如日中升的沃尔玛,拉长供货商账期,把成本降到最低,把资金使用效率做到最高。
库存量少,这一点跟沃尔玛也很像。但小米的手段不同,通过互联网时代的饥饿、精准营销。
小米的成本控制到什么程度?听听联合创始人刘德是怎么说的。
一家公司流水过了一百亿以上的时候,一定要把供应链理顺了。
小米生态链做硬件产品成本控制比较好。
有些来小米参观的传统企业,他说看到小米产品的价格,我想哭的心都有,我的成本比小米产品零售价还要高。
硬件是非常考验供应链的。我记得美国有一个做风火轮的团队,成批买小米的移动电源,拆了它用电芯,因为便宜。
看看,买了移动电源,拆了用,还能赚钱,这都把价格压到什么程度了?要支撑这样的价格,必须有量。小米必须有量,否则就完了。
小米的用户画像很精准。
2017年,小米联合创始人刘德说,他们打造了精准用户群,是17到35岁的理工男。随着米家产品出现,这个年龄到了45岁,但是最经典的用户还是在29岁-39岁之间这一段,还有两亿活跃用户。
别以为中青年理工男就没有激情,那啥的,他们用买买买表达了对小米的热忱,用参加二次元音乐节,表达心中对数字性感的狂喜。
小米顺理成章做了电商,2015年米粉节,小米网同时动员了2000万人上线买东西。2017年的米粉节,同时有5000万人在线买东西,小米在做电商。
本质上,小米不是在做淘宝式的电商,而是基于粉丝群的电商综合服务。粉丝量越大,需要的服务越多,所以,各种各样的硬件产品层出不穷。
小米的生态链条,本质上就是做产品、服务、流量,确保流量入口。
小米现在喝水塞牙,说到底,因为环境变了。
不要再说生态化反,那容易让人联想到贾跃亭。不要再强调性价比,尤其不要强调便宜,那会让中产收入阶层联想到便宜没好货。现在,发烧友需要的是极致的安心,是放心买马桶盖、买大米。而这,刚好合上了产业上升的节拍。
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受到的长期追捧,如果有,那一定是我们忽略了什么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