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摊薄每股收益是指计算时按照期末数计算,不取平均数,如用年末的股数计算的全面摊薄每股收益。加权平均法是计算平均值的一种方法,是按照平均权数来进行平均。
资产负债表中的数据是一个时点数,而利润表中的数据是一个时期数,财务比率是财务报表中数据的比值,如果计算某一比率时,其中一个数据来自于资产负债表,而另一个数据来自于利润表,来自于资产负债表的数据在整个期间(如一年)内可能是变化的,如股本数、净资产、总资产等,由于取数方法的不同就出现了全面摊薄和加权平均的概念。
图1摊薄
摊薄每股收益的计算公式:
摊薄每股收益=净利润/报告期末股本
发行在外普通股加权平均数按下列公式计算(按2007年后新会计准则):
发行在外普通股加权平均数=期初发行在外普通股股数+报告期内公积金转增及股利增股+(当期新股及债转股普通股股数)×已发行时间÷报告期时间-(回购股数)×已回购时间÷报告期时间
与稀释每股收益的区别
稀释每股收益是以基本每股收益为基础,假设企业所有发行在外的稀释性潜在普通股均已转换为普通股,从而分别调整归属于普通股股东的当期净利润以及发行在外普通股的加权平均数计算而得的每股收益。简单点说,比如某个公司有权证、可转债、即将执行的股权激励,那么就意味着股份有潜在的增加可能,那么为了准确评估每股收益,就必须用稀释每股收益了。
基本每股收益的计算,按照当期净利润除以当期实际发行在外的普通股的加权平均数计算确定,考虑的是当期实际发行在外的普通股股份,反映目前股本结构下的盈利水平。
而在实践中上市公司常常存在一些潜在的可能转化成上市公司股权的工具,例如可转债、认股权证或股票期权等,这些工具就有可能在将来某一时点转化成普通股,从而摊薄上市公司的每股收益。
所以摊薄每股收益(也叫稀释每股收益),是以基本每股收益为基础,假设公司存在的上述可转化工具在当期全部转换为普通股股份后计算的每股收益。相对于每股收益,摊薄每股收益充分考虑了潜在普通股对每股收益的稀释作用,以反映公司在未来股本结构下的资本盈利水平。
长期投资的话,个人觉得要考虑可转化工具的摊薄作用。另外,我们在进行投资决策时,不要单纯考虑每股收益的指标,因为实际上它并不能完全反映上市公司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以及现金流量。所以在用这个指标的时候,建议结合其它信息,如公司的净利润增长率、净资产收益率、销售利润率、资产周转率等指标进行综合分析后理性投资。
摊薄是指由于增发新股等使得分摊到每一股的利润相应减少。
每股收益(摊薄)=净利润/平均股本{平均股本简单计算为(年初+年末)/2;还有按股本的时间加权平均的,如年初数的时间权数为12个月。}
净资产收益率=净利润/年末净资产;净资产收益率(摊薄)=净利润/年度平均净资产。
资产负债表中的数据是一个时点数,而利润表中的数据是一个时期数,财务比率是财务报表中数据的比值,如果计算某一比率时,其中一个数据来自于资产负债表,而另一个数据来自于利润表,来自于资产负债表的数据在整个期间(如一年)内可能是变化的,如股本数、净资产、总资产等,由于取数方法的不同就出现了全面摊薄和加权平均的概念。
全面摊薄是指计算时按照期末数计算,不取平均数,如用年末的股数计算的全面摊薄每股收益。加权平均法是计算平均值的一种方法,是按照平均权数来进行平均。
稀释每股收益是以基本每股收益为基础,假设企业所有发行在外的稀释性潜在普通股均已转换为普通股,从而分别调整归属于普通股股东的当期净利润以及发行在外普通股的加权平均数计算而得的每股收益。
虽然在实际使用中根据现有股本计算的每股收益是判断公司业绩和估值的主要标准,但全面摊薄后每股收益给出了最坏摊薄效应下的每股收益会是多少,如果与实际每股收益差距较大,说明公司业绩有较大的摊薄压力,若净利润成长性不能超过股本扩张的速度,将有可能导致公司股价下跌。
摊薄净资产收益率:净资产收益率也叫净值报酬率或权益报酬率,该指标有两种计算方法:一种是全面摊薄净资产收益率;另一种是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不同的计算方法得出不同净资产收益率指标结果,那么如何选择计算净资产收益率的方法就显得尤为重要。
全面摊薄净资产收益率=报告期净利润÷期末净资产 ―――――(1)
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报告期净利润÷平均净资产 ―――――(2)
在全面摊薄净资产收益率计算公式(1)中,分子是时期数列,分母是时点数列。很显然分子分母是两个性质不同但有一定联系的总量指标,比较得出的净资产收益率指标应该是个强度指标,用来反映现象的强度,说明期末单位净资产对经营净利润的分享。
在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计算公式(2)中,分子净利润是由分母净资产提供,净资产的增加或减少将引起净利润的增加或减少。根据平均指标的特征可以判断通过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计算公式(2)中计算出的结果是个平均指标,说明单位净资产创造净利润的一般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