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严肃的思想家索罗斯
索罗斯的客户都在国外,而且都是些“很秘密的”客户,按照拉裴尔的说法,他们“都不愿意在报刊上看到自己的名字”。因此,索罗斯对待新闻的政策采取的也是排斥态度,他没有代言人,也不搞新闻发布会。”我们需要的,是安安静静地来,安安静静地去。”拉裴尔说。
1987年9月,索罗斯唯—次例外是接受《幸福》杂志的采访,没想到却造成了严重的后果。杂志封面标题为“股价太高了吗?索罗斯预言美国股市将不能出现逆转,日本市场也同样如此。”此后不久,华尔街股市暴跌。
索罗斯为了达到一些目标,他不可能完全地保持隐秘状态。他只是希望那些愤世嫉俗的人把他视作一个严肃的思想家—他似乎是在和自己进行一场拔河比赛。一方面,从投资的角度来看,要把自己拉向隐秘;但从慈善事业方面来看,他需要把自己公开化。下面的这段话,是对索罗斯这种拉伸力最形象的刻画:“自我暴露是极具破坏性的,但是,我性格当中的一个缺点,这一点我还没有完全看透,就是急于自我暴露。”他的反馈理论使他站到了投资市场的最上层,他在1987年准备让公众更好地了解自己。他运用了最强有力的资源,即他的思想。因为他确信:在世界思想中为自己找到位置的时机已经成熟。
他想出版一本书,对人类的思想作点贡献。但他知道他必须把自己的思想向公众表达得更清楚。“人们没有完全理解我,”他有一次说道,“因为我还不擅于表达这些复杂的思想,而且这些思想是那么的复杂。”
然而,出版一本哲学书,对他来说仍然是一个无从触摸的梦想。他或许可以出版一本解释他的金融理论的书。在进入写作的过程中,他犹豫了。他担心公开自己的金融理论,让公众来仔细审查,这似乎是在自吹自擂。如果这本书出版以后,他再遭遇一次更可怕的证券市场的逆转的话,慈善事业会发生什么事情呢?
不管结果怎样,索罗斯决定投身于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