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共同基金十分受大众的欢迎,已经成为美国中产阶级的主要投资工具。究其原因,共同基金有其特殊的优点:
第一,低手续费。个体投资者投资共同基金所需要支付的交易费用,比投资个别股票或其他金融证券时所支付的费用低很多。共同基金一般只需要支付相当于个体投资者从事交易时所需支付费用的10%左右,这些较低的费用再在每一个投资者身上进行平摊。
第二,共同基金没有破产风险。在大多数投资者心目中,银行和保险公司因为背后拥有政府的支持,几乎是无风险行业。但单个银行和保险公司都有破产的风险,因为银行和保险公司的负债可能超过他们自身的资产数额。共同基金的投资总数永远不会超过投资者投资共同基金的投资总额。对于投资者投人的每一美元,共同基金必定有相对应的可赎回的金融证券。
但这并不意味着共同基金不会亏损,投资共同基金最坏的情况就是在卖掉共同基金股份时收到的现金少于当初购买基金股份时所支付的现金,但绝不会出现血本无归的情况,因为共同基金所购买的证券的价值不可能全部降为零。
对比彼得.林奇与索罗斯的金投资理念
基金公司的投资特点是通过基金公司的投资目标表现出的,某只基金投资特征则是由基金经理的个性、投资偏好来加以评估的。而基金经理的投资风格是与他们的投资理念紧密相连的,我们可以通过两位投资大师一彼得 .林奇与索罗斯的比较,来说明这个问题。
投资领域的传奇人物彼得,林奇是富达公司的经理,1977 年,他接管麦哲伦基金。到1990年时,麦哲伦基金的总规模成长了2700%,年复利增长29.2%。十几年间,凭借他出色的管理手段和投资策略,麦哲伦基金的资产数额足足翻了27倍。彼得.林奇取得了如此辉煌的成就,他被评为“美国第一理财专家"。
林奇的投资理念基本上是以价值为中心。他认为逻辑是在证券市场进行投资时最有益的学问,虽然股市的走势经常毫无逻辑可言。他比较注重对投资企业的价值量化分析,运用各种计量和统计工具分析企业股票的价值。尽管他也看重企业包含的非量化的内在价值,比如企业的管理能力进一步加强,新产品推向市场等。林奇在购买某个企业股票之前,总是对该企业进行非常充分的调查研究,而且他的理论是“十比一”,即在十家企业中筛选一只优质的股票。
林奇坚绝不使用杠杆交易。他的投资风格可说是非常谨慎稳妥的。鉴于这种投资理念,在他的30年投资生涯中,林奇也从未涉足期货、远期、互换等金融衍生品的交易,因为他认为期货交易完全是一个零和的游戏,不太符合价值理论。
相对而言,索罗斯与林奇的投资理念完全相反,投资风格也大相径庭。索罗斯认为世界是不可知的,人类对世界的认识总有局限性和片面性。在这种哲学观的基础上,他提出了著名的反射性理论。而这种理论的主要内容是:参与者的思想与他们所参与的事件都不具有完全的独立性,两者之间相互作用、互相影响,彼此决定着未来的发展趋势。而且在政治、经济、历史等领城中,也普遍地存在着这样-种反射性的关联。
具体来说,在证券市场中,反射性包含两层含义:目前市场的偏向影响着股票的价格,在某种情况下,目前的市场偏向会影响上市公司的基本面数据,而股票价格的进一步变化会对市场偏向造成扰动,导致市场趋势的进一步变化。 就市场价格表达未来偏向的含义而言,市场的运行并不存在逻辑,是毫无规律毫无理性可言的。简而言之,就是“市场总是错的”。而且这种错误在两个方面起作用,不仅市场参与者的预期存在偏向,而且他们的偏向也影响着投机交易的进程,这可能会造成市场的行情按投资者的预期而发展的假象。
换言之,股市出现某种趋势的本质,不是目前的预期与将来的情况相符合,而是未来的情况由目前的预期来塑造。股票的价格与市场的关系就是“我是什么”与“我认为我自己是什么”的关系,两者之间互相影响,并且互为因果。
在意识到市场的有效性十分有限时,索罗斯从不花大量的时间研究经济走势,也不花大力气研读大量的股票分析报告。他往往通过订阅报纸杂志,学习研究一些自己不熟悉的行业或领域,运用自己的哲学思想,结合分析宏观政治和军事形势,寻找投资机会。
索罗斯非常善于短线投资,善于抓住某个市场拐点。索罗斯又有他独特的投资策略,在他的理论中,目前的偏向能影响基本面,从而导致市场价格的变化,那么只要找到这其中的价格拐点,依据当时的形势巧妙做出空头多头的转换,就可以在短期内获得巨大的回报。正是由于这种优势,他总是能在多次投机活动中赚取丰厚利润,大捞一笔。
通过以上两位投资大师的比较,我们可以知道,林奇和索罗斯都是非常出色、战功彪炳的基金经理。在20世纪90年代初,索罗斯可能在业绩上稍逊于林奇,但林奇并不适合每一个投资者。对于那些想在短期内获得丰厚回报同时又不惧怕风险的投资人来说,索罗斯是他们最理想的选择。在了解了不同经理人的投资风格之后,投资者就可以根据自己的投资偏好选择基金了。
评估基金业绩
拥有同样的资产配置状况却可能导致不同的盈利能力,基金的业绩是投资者用于评估基金是否值得投资的最终标准。
投资者可以根据基金的业绩比较基准,对基金的业绩进行判断。这种比较基准是衡量基金业绩相对回报的一个重要指标,也是反映基金收益状况和风险控制能力的重要指标。从根本上说,也就是确定了基金的风险收益特征。
每只基金在发行时都会确认自身的业绩比较基准。业绩比较基准是基金评估中一个极为重要的工具。比较基准选择的首要条件是必须与将要评价的基金高度相关,两者投资类型和投资结构要相似或者相同。
一般有两种选择基准的做法:一种是以市场指数为基准,另一种是以类似基金为基准。在投资市场上有许多现存的指数,这些指数可以直接拿来作为基准。但是不同基金选择的指数是不一样的,即使是同一类基金选择的基准指数也是不一样的。
以类似基金为基准时,必须注意的是确定基金的不同类型。在美国通常有三种区分类似基金的标准,即:招募说明书投资目标、利普基金分类法、晨星基金分类法。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划分出来的基金类型不一样。
除了利用业绩比较基准,投资者还可以通过以下方法来评估基金的业绩:
第一,将基金的当期收人与历史收益进行比较。
投资者在寻求基金收益的时候,不应该只关注于短时间内具有突出表现的基金,而是应该注重获益的可持续性。只有具有稳定获益能力的基金,才可以在风云变幻的市场中站稳脚跟。而且稳定的业绩,也反映了基金背后的操作和运营团队的强大实力,反映了基金公司的雄厚背景。比如索罗斯的量子基金,就因为拥有索罗斯、罗杰斯、德鲁肯米勒等-批优秀的基金经理而受到投资者追捧,他们的存在就是投资者信心的保证。不管怎样,只有稳定的业绩才能显示出基金的真正水准,投资者在评价基金业绩的时候,应该放在一个较长的时间段进行综合评估,而不能被短期利益所诱感。
第二,投资者应该将基金收益和自己的预期做个比较,根据基金的投资原则和基金经理的操作理念,考察基金表现是否符合自己的预期。
投资者对基金应建立起自己的评判标准,从收益大小、风险水平、资金回流速度、资产种类等多个方面进行评判,尽量选择自己熟悉的领域进行挑选,而不应该随便听从基金经理或是交易经纪人的言语就妄下评论。
第三,应该将基金收益与其他同类基金的收益比较,应该将不同类型的基金区别对待。
从长期来讲,风险越高、操作手法越急进,就容易产生越高的收益。而从前面所说的来看,用基金比较基准作为参照,分析基金业绩的时候也需要按照不同的类型来分别看待,不同类型的基金不能混为一谈。
通过证券的投资组合也可以预测基金业绩。证券投资基金要通过组合投资、分散风险的方式,来获取比银行存款利率和国債更高的稳定收益。因此,投资者为必须对证券投资基金的投资组合有所了解。投资组合的关键是分散风险,将资金“分散在不同的篮子内",但对于一个投资者来说,评估一家基金公司的投资组合是否在获取最大收益的同时也做到了最大限度的分散风险,就必须了解基金公司投资组合的运作,从而预测出整只基金未来的获利前景。
如果该投资组合没有最大程度的分散风险,就会影响到投资者资金的未来收益情况。因此,一个基金公司的投资组合成败与否,是关系到基金公司未来前景的重大问题。在此,我们可以运用特雷诺测度的方法,来对基金公司的投资组合进行衡量。
1965年,杰克.特雷诺提出了一种对投资业绩进行评估的业绩,首先需要一个衡量基金业绩的基准。只有在一个的基础上比较,才能知道该基金的业绩到底怎样。
比如,如果甲、乙基金的业绩分别为8%和10%,那么哪个基金的业绩更好呢?表面上看来,应该是乙基金,实际上并非如此。我们应该首先确定甲基金和乙基金分别是什么种类的基金。假定甲基金为债券基金,乙基金为股票基金。债券基金同期平均收益率是6% ;股票基金同期平均收益为15%,那么,很显然乙基金的业绩不如甲基金。
其实,基金的业绩是投资者在选择基金时,最显著的考察指标。但是投资人仅仅依靠单独一个指标来选择基金是不够的。因此,选择基金的时候,还要注意到其他指标,比如基金的规模。一般来讲,基金规模越小,抗风险的能力就越弱。但小型基金也有自身优势,小型基金对市场变化的反应比较敏锐,往往在一段时间的业绩并不输给大型基金。因此对于那些对风险不是很厌恶的投资人来说,投资小型基金也不失为一种明智的选择。
基金经理 必须有可靠的户群
在客户就是.上帝的时代,无论你是商场销售人员,还是企业推销员,都必须有自己的稳定而可靠的客户。在很多时候,拥有客户质量的高低,数量的多少,很大程度上会决定这个企业经营状况的好坏、个人业绩的高低。作为经营者,认识到客户的重要性是企业生存发展的第-准则。拥有可靠的客户群,对于经营负责人来说,也成为衡量个人经营能力高低的决定性因素之一。
作为企业经理,没有客户就不能取得好的经营业绩,公司就很容易陷人运转不利的尴尬境地;作为销售人员,没有客户就不能提升自己的业绩,想要长远发展的理想也成了虚无的幻想。因此,如果能拥有十分可靠的客户群,一方面公司不仅在资金周转上会顺利得多,另一方面也会为逐渐提升企业自己的信誉度,从而吸引更多的客户,为自己赢得长远经营的后援保障。
“客户至上”一直被现代的经营者奉为圭臬。同样,当今叱咤全球的金融领域的头号人物索罗斯也一样懂得客户的重要性。他积极地拉拢重要客户,维护与大客户的关系,并用令人羡慕的优秀业绩去赢得他们的信任和长久支持。
他的这种为自己寻找客户群的意识似乎很早就出现了。
进入华尔街以后,索罗斯开始在自己感兴趣的领域大展身手。初人此领域的索罗斯深知,必须做出自己的业绩,才会赢得他人的尊重和承认,因此,索罗斯十分勤奋,不仅积极地学习有关投资的基本技能,而且还十分主动地发展客户群。比如,在进人华尔街以后,他亲自去拜访上市公司,这个做法当时还很罕见。“我经常是第一位去拜访经营阶层的人。”他英文、法文都说得很好,匈牙利文虽然不是国际语言,但是,同样说匈牙利文的人总是觉得特别亲近,彼此也比较会分享信息和闲话。
积极主动的索罗斯很快就建立起了自己的客户资源。在此期间,索罗斯十分注重结交各界人士,尤其是在金融界。索罗斯说:“我跟每-家著名的公司都建立起关系,摩根士丹利公司还变成我的固定顾客,他们让我完成初次的重大突破。我拜访过他们,他们恭维我对他们公司的助益都多大。我觉得自已已经迅速打进华尔街的核心,清楚记得二三十家华尔街大券商的电话号码。
正是他当时建立起的这种广阔的客户群关系,让他在以后金融投资道路_上走得更顺畅。客户对企业和个人生存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索罗斯本人也在这方面受到过一次可以说十分惨痛的教训。
那是在1981年。那一年对于其他人也许像平常一样,毫无特殊之处,但是对于索罗斯却是印象深刻,难以忘怀的。那年,索罗斯处于事业的低谷,公司因此经历了唯一次没有赢利的年份。由于他个人决策的失败,使他损失了合伙人的8000万美元。
因此,基于对自己金钱的保护,这些合伙人在碰到他时都畏畏缩缩地,几个重要的欧洲合伙人还决定抽走资金。索罗斯的一个助手回忆说:“他感到了失败。他觉得被迫在一个不适当的地方做出了一个错误的决定。他时常讲:你不应该进人证券市场,除非你愿意忍受痛苦。他从精神和物质上都愿意忍受痛苦,但是,他的投资者们不愿意。他意识到他的唯-致命弱点是这一群不可靠的投资者。在市场中受到打击使他非常烦恼,亏损了资金使他恼火,但还不至于毁灭,真正使他烦恼的是,他感觉到人们正在抛弃他,面对市场,他不知何去何从。”
为了保护自己的资金而撤走似乎无可厚非,但是这对索罗斯来说却是十分痛苦的。他为自己的这群不可靠的投资者而恼火。因为,索罗斯手中经营的量子基金的资金,相当-部分是来自于一些重要的大客户的。他们有的投资上亿元,虽然索罗斯自己也占有1/3左右的股份,但是,相较而言,这笔资金对索罗斯来说是至关重要的。量子基金的客户虽然不多,但都是重量级的人物。因此,索罗斯本着对自己、对公司和对客户负责的态度,十分耐心和用心地经营着一切。用自己和下属的信誉赢得他们的信任和支持。
在经历了赚蚀之后,索罗斯也更加注重维护与客户之间的关系。在选择合伙人和投资人的时候,索罗斯也变得更加谨慎。因为,-般来说,大客户能给企业带来更大的风险防范价值。与小客户相比,他们拥有更大的抵抗风险的能力。如果自己的客户都是小企业,而且又不太稳定和可靠,那么一旦遇到轻微的风险,本身就有可能遭遇毁灭性的打击。此外,拥有稳定的客户,还能够降低企业的经营成本,提升利润空间,极大地提升经营效益。长此以往,还会为自己企业赢得不错的信誉。试想,如果在1981年索罗斯遭遇损失的时候,那些客户能够与索罗斯一样坚守阵地,信任索罗斯能够及时地挽回损失,也许这一年会是另一种意义上的1981,而不是现在我们所普遍认为的充满危机和失败的一年。
由此可知,拥有自己的客户,并且是十分稳定的客户群,能够在长期的合作中建立起对彼此的充分信任,不仅对索罗斯来说,就是对于一般的基金经营者、投资者而言,都是有益无害的。